《大學》里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的黨的七大上做結論報告時,在講“準備吃虧”,準備困難時一口氣羅列了17條困難,告誡要在最壞的打算上迎接新的挑戰,也“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習總書記曾說過“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這是一種睿智,也是對“準備吃虧”這一哲理的極致運用。
“準備吃虧”不一定會“吃虧”,而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有前瞻性。未雨綢繆,而不是杞人憂天。只有在了解事情發展的可預見的風險的前提下,才能精準做好防范對策,以不變應萬變。
“準備吃虧”要不“吃虧”,就需要具備問題意識。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準備吃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能在錯綜復雜的形勢條件下,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好最壞的打算。社會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趨利避害是人的生存本能。學會趨利避害,就要求我們能全面客觀認清形勢,看清問題,精準“解剖麻雀”,坦然面對問題,尋求正確的解決之道。組工干部在工作中,更需要有問題意識。如在組織工作中,要認識到黨員教育、組織建設等可能出現的問題,防止組織虛化、弱化、邊緣化等問題,要在日常工作中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引領力和戰斗力。干部工作中,要有在萬千組織隊伍中,發現人才、識別人才、用好人才的能力。任免干部,要有全局觀,切記“人情觀”;考核干部,要學會“吹毛求疵”,要及時將考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做好提醒談話,保護好成長中的每一名干部。
“準備吃虧”要不“吃虧”,更要具備創新意識。“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組工干部要有創新思維能力,要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求新求變,實現突破。世間萬物,變動不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組織工作,人才工作更需要創新,按部就班、人云亦云只能是完成“規定動作”。社會瞬息萬變,社會更新速度再上新臺階,唯有不斷創新,做好“自選動作”,工作才能出實績,顯成效。要提高創新能力,就是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要有打破慣性思維的勇氣,要有摒棄陳舊觀念的決心,以“一日三省吾身”的姿態去查漏補缺,實現突破,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覃正娥 蘇州市昆山開發區黨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