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常州市新北區漫柏未來人才社區新落成的未來人才成長中心里,22歲的王雷正專注地盯著電腦,摸索著操作機械設計軟件,坐在他身邊的課程導師手把手地進行指導。
王雷來自蘇州昆山,從園林設計專業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到對口工作的他,將在這里接受為期半年的機械設計工程師實訓,隨后由中心推薦就業。培訓期間,他就居住在漫柏未來人才社區。“進一扇門,居住、培訓、就業全解決,非常方便!”王雷滿意地說。
常高新·漫柏未來人才社區位于常州高新區光伏產業園區內,總建筑面積達17.2萬平方米,共規劃有人才公寓3118套,為全國首例超大型未來人才社區。目前,社區入住人才4260人,入住率98.2%。近年來,漫柏人才社區以“想才所享”的服務融于人才社區之治,將社區打造成推動城市更新和精細管理的細胞單元,全面激活人才社區治理服務網絡,打造了一個“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的黨建引領人才社區治理“漫柏樣本”。
創新“優享”服務機制,不斷夯實治理基石
樹立“人人都是青年人才”理念,引入漫柏專業運營團隊,打造超10000平方米的“1+3+N”黨群服務矩陣,即1個黨群服務中心,配套生活休閑、文化創業、項目孵化3大功能區,設置演播廳、研習社、普法室等N個共享空間,提供全生命周期運營服務。成立人才社區黨支部,深化“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建設,配強“專屬網格長+專屬網格員+兼職網格員(管家)+黨員志愿者”網格力量,常態化提供組織關系轉接、幫辦代辦等10項專屬服務。落實街道干部下沉人才社區、社區干部下沉網格機制,開展“機關聯系網格 黨員聯系群眾”大走訪行動,今年以來,有效解決綠化設施老化等人才關心的居住問題60余個。
豐富生活服務場景,不斷凝聚治理力量
秉承“人人都是服務專員”理念,打造潮流商業街和酒吧,設置秋白書苑、健身房、寵物寄養等多個活動空間,方便入駐人才開展各類社交活動。完善道路配套設施,新增公交線路、設立共享單車站點,園區人才只需騎行10分鐘或驅車5分鐘即可到達工作崗位。充分發揮專職管家隊伍“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獨特優勢,采取看電影、K歌、擼串等方式,對矛盾雙方進行調解。依托“幸福龍虎”智慧街道平臺,打造網格巡查、矛盾化解專項模塊,構建“巡查—發現—上報—跟蹤—解決”閉環式聯動機制,切實做到矛盾糾紛“不出社區”。
強化思想服務引領,不斷延伸治理觸角
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總能帶來一些驚喜。來自蘭州的小瑩,在2024年3月人才社區組織的一場活動中,與來自東北的小王擦出愛火花。如今兩人相戀一年,決定要在常州創造兩人的未來。“感情發展穩定的話,我們打算兩間房并一間。咨詢了社區,不僅可以立馬退還押金,還能幫著我們搬家。生活在這里,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踐行“人人都是‘主理人’”目標,搭建“團區委—街道團委—漫柏團支部—樓棟青年管家”聯動服務網絡,與人才“同吃、同住、同聊、同享”,有效解決萌寵公寓公共清潔設施增設等一批青年關切的實際問題。孵化漫柏認知俱樂部、夜跑團等數百個優質興趣社團,組建青年社群主理人聯盟,策劃“新北有愛 青有獨鐘 未來有你”聯誼派對等青年人才聯誼交友活動14場,成功結成青年情侶32對,豐富聯情、聯誼、聯智“朋友圈”。積極向社區縱深挖掘青年能人,定期邀請人才代表、商戶負責人共同參與協商議事,累計化解停車難等各類訴求600余個,增強人才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拓寬成長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治理能效
爵士舞、烘焙、人工智能培訓……近日,漫柏未來人才社區設立“多young‘夜’態+1℃”青年夜校學習平臺,將共享廚房、書吧等空間巧妙利用,常態化開設50余項課程,累計服務企業人才4596人次,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不僅節省了資源,還讓學習場所充滿生活氣息。多個教室座無虛席,滿滿都是年輕人們朝氣蓬勃的笑容。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課程因為享受了各級工會的普惠補貼,平均每節課只需二三十元,性價比極高,一上線就被搶光。
常州市民狄小雅說:“因為我長時間在辦公室久坐,感覺肩頸非常僵硬,想要過來跳一下有氧操。在課堂上我也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好朋友,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一節課一杯奶茶的價格,而且我就住在這個公寓的樓上。平時只要下樓五分鐘,我就可以到這邊。”
營造“人人皆可盡展其才”生態,設立未來人才成長中心(實訓基地),聯合阿普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共同開展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人才培育,為天合光能、隆基、通威新能源、寧德時代等70余家知名企業輸送高質量技術人才。在人才社區體驗中心二樓專門設置3000平方米的創業孵化站,設有各類型辦公室、路演廳、直播間等功能區域,目前已引進入駐文化創意、法務財務、傳媒推廣等方面的專業機構16家,孵化項目20個,“樓上居住,樓下創業”模式廣泛推廣,讓人才心無旁騖干事創業。探索人才服務“不見面辦理”模式,用好漫柏人才服務小管家APP,為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創業、社保醫保等精準服務。超越人才社區職住之間界限,與街道、周邊企業、派出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積極關心、全面掌握人才“八小時外”思想動態、社交、生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