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古典與現代的對話從未停歇:園林的飛檐下,納米實驗室的精密儀器閃爍著科技微光;古城的巷弄里,科創企業的芯片電路勾勒出未來圖景……這座人文薈萃的千年古城,正以“123456”詮釋其創新實力: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全國第一,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全國第二,科創板上市公司數全國第三,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全國第四,“上?!K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第六。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后,與其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實踐路徑密不可分。
近些年來,蘇州市瞄準加快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目標,持續深化產才融合、強化人才與產業“雙向賦能”。截至目前,蘇州人才總量達407萬人,高層次人才4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6.7萬人,98%的領軍人才扎根戰略性新興產業,創辦蘇州八成以上的科創板上市企業與獨角獸培育企業,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增添新動能、注入新活力。
聚焦產業需求與人才匹配問題
打造梯次人才隊伍
>>>“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引育“戰略帥才”;投資“領軍人才”;為“青年俊才”提供就業崗位、住房補貼
“00后”青年科學家潘遠志19歲來蘇創業,24歲便成為2025年“蘇州青年科學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所帶領的企業月產陶瓷載板達5億顆,擁有60多項專利,真正走出了一條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化的堅實道路。他坦言,蘇州市完善的創新生態和精準的產業政策,是吸引他來此創業的關鍵。
人才政策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蘇州市堅持上接城市發展戰略、下接用人主體需求,持續加強政策創新、政策突破,逐步形成“塔尖引領、塔身支撐、塔基穩固”的梯次人才支持體系。
引育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帥才”是“頭等大事”。通過頂尖人才計劃、集聚全職院士9條等政策,蘇州市以“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的定制化服務,為頂尖人才提供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和上不封頂的特殊支持。16家海外創客育成中心、28個海外人才合作組織織就全球引才網絡,讓“全球智慧”加速落地。2025年評選的新一批4名頂尖人才,涵蓋可持續能源、后量子密碼學等前沿領域,致力于成為引領產業突破的“燈塔”。
投資“領軍英才”,是蘇州市賦能產業集群的關鍵舉措。以蘇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為牽引,蘇州市縣兩級已吸引集聚超1.3萬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蘇州工業園區納米新材料領域便是典型——200多個院士團隊入駐合作,超1000名國家級、省級、市級領軍人才加盟,創造產值超1700億元,成功創建首批江蘇省級“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
蘇州光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姜明武的故事,正是這一效應的縮影。十五年前,他通過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落戶蘇州,帶著新一代光纖傳感技術成立公司,入選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后獲得本地創投機構支持,2023年成功登陸科創板。姜明武感慨:“蘇州對初創企業的友好,不僅在于政策,更在于產業鏈的完備——上下游配套齊全,合作伙伴就在隔壁園區?!比缃?,光格科技的產品已應用于全國多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成為納米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標桿。
“青年俊才”是蘇州市筑基未來發展的源源動力。蘇州市將青年人才視為“未來種子”,推出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支持舉措:每年提供不少于30萬個優質就業崗位,提檔升級大學生購房補貼、生活補貼;建立青年科學家發布制度,打造青年創業園、青年人才驛站等工作載體,設立超10億元青年人才創業基金,全方位打造青年人才就業創業首選城市。
聚焦平臺建設與人才發展問題
創新平臺融合互動
>>>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推進“雙創”孵化載體和留創園建設;完善產才對接鏈條
蘇州市始終將平臺建設與人才發展通盤謀劃,在布局創新源頭、打造創新平臺上破題求解,人才與平臺載體的強融合、強互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疊加優勢逐步顯現。
與260多家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C9聯盟高校全覆蓋;高水平建設蘇州實驗室、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集聚中國科學院載體機構34家,占其全國布局的五分之一,集聚人才超5000人;推動全市1.4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目前建有率超84%。2024年9月,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蘇州,推動校企聯合攻關與成果轉化。啟動建設以來,蘇州與高校聯合攻關項目超1600項,總投入超35億元;高校向企業轉讓專利超1600件,孵化企業1000余家,注冊資金90多億元,推動實現“實驗室成果”到“生產線產品”的無縫銜接。
大力推進“雙創”孵化載體和留創園建設,形成國家、省、市三級科技創業孵化載體梯度培育體系,全市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6家,數量全國第一;打造41家市級以上留創園,其中國家級留創園4家,占全省的2/5。
諾菲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長離不開這一體系。2020年,創始人潘克菲帶著將納米銀線材料商業化落地的夢想從美國歸來,得益于蘇州工業園區的納米產業規劃和本地創投支持,公司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最終成為國內唯一擁有納米銀導電膜完整自主產權的企業,出貨量全球第一。
不斷完善產才對接鏈條,連續17年舉辦“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累計吸引4萬余名全球高端人才來蘇對接,培育市級以上“獨角獸”企業79家,國家“專精特新”企業40家,年產值過億企業30余家。連續15年舉辦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創客大賽、全球科技創業大賽、青年精英創業大賽等賽事集群,共吸引1.3萬多個項目參賽。連續10年舉辦“校園蘇州日”活動,累計組織8000余家企事業單位,赴全國知名高校舉辦百余場重點專場招聘活動。
今年以來,已舉辦10余場“校園蘇州日”大型校園招聘活動,先后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參加,并在蘇州本地舉辦春季招聘大會,吸引2.5萬名青年人才現場參會。
聚焦服務品質與人才需求問題
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開發上線全流程智能服務平臺;推行“誰用人誰評價”機制;設立百億人才基金;建成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來棲。人才的吸引力強不強,不僅靠“政策引才、平臺育才”,更要在“服務留才、環境聚才”上下功夫。蘇州市堅持以用戶思維解決人才所急,致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
數字賦能,開發上線全流程智能招聘、人才政策智能匹配、人才綜合服務3個AI+智能服務平臺,助力人才便捷找工作、精準查政策、快速享服務。為讓更多畢業生高效對接崗位,蘇州市創新推出智能招聘平臺FlashOffer,通過企業提前錄崗位、學生提前投簡歷、線上先匹配、線下再對接,借助AI賦能,幫助青年人才更快鎖定心儀崗位。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經集成超10萬個青年人才崗位、近6萬個應屆生崗位、近6000家用人單位,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產業領域。
改革聚力,破除“四唯”桎梏,推行“誰用人誰評價”機制,賦予亨通集團、三一重機等民營企業正高級職稱評審權,11名企業引進高端人才直接認定市級領軍人才,讓評價更貼合產業需求。打破行業地域壁壘,推進校地雙聘、高層次人才事業編制“周轉池”實體化運作,開通校企引才“綠色通道”。率先開展國際職業資格比照認定,累計發布443項比照認定目錄,近200人獲得國內職稱證書,聯動德國JP集團打通中德高端人才流通通道,切實把改革紅利轉化為留才聚才實效。
金融加持,成立4期姑蘇人才基金,帶動近百家創投機構出資超70億元;推出“百億人才基金”,采取“政府資金引導、市場資金主投”模式,支持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人才投”“人才貸”“人才?!薄叭瞬烹U”,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規模,同步設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子基金,重點投向領軍人才、賽事選手、初創企業,為人才創新創業構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體系。
服務增效,建成全省首家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通過前臺“一站式”受理、后臺多部門協作的方式,提供人才認定、待遇落實、創業服務、咨詢服務等便利服務,已累計服務超2.6萬人次。發放頂尖人才“城市禮遇卡”,升級高層次人才“蘇州英才卡”,對人才在醫療保障、交通出行、住房安居等方面予以優惠。布局打造10個高品質人才社區,累計投用人才公寓12萬余套,打造高層次人才綜合服務站點、蘇州國際人才港、海外人才國際融合服務中心,連續14年獲評“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
(蘇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