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對高層次人才和核心技術的迫切需求,江蘇省泰興市攜手南京工業大學共建產業學院,著力構建“政校企園”四方協同、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高位布局,構筑產教融合戰略支點
泰興擁有江蘇省首批13家省級開發區之一——泰興經濟開發區,園區連續12年進入全國化工園區前10強,精細化工在全國化工園區中排名第1。作為泰興的支柱產業,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對高層次人才與核心技術的需求日益迫切。與此同時,南京工業大學(簡稱南工大)在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領域擁有頂尖學科優勢,其化學工程與技術為國家A類學科,科研成果豐碩。
根據這一供需契合點,泰興市委、市政府立足產業基礎,精準對接南工大學科優勢,將共建產業學院作為推動產業升級與人才集聚的戰略突破口。2024年4月,校地雙方正式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泰興將共建南京工業大學泰興產業學院列為校地合作的“一號工程”,高位推動。當年11月底,產業學院正式運營。
產業學院由泰興市人民政府、南京工業大學、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泰興市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形成優勢互補、責任共擔的共同體。政府強化頂層設計、政策供給與資金保障,5年投入4000萬元;高校輸出優質教育科研資源、師資力量和創新成果;重點企業提供真實應用場景、技術需求和實習就業崗位;園區提供實訓設備、空間載體、產業生態支撐和精準服務。四方核心要素有效匯聚,打破了傳統校企合作的單一模式。
產業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創新采用“雙理事長”模式,由南工大分管副校長和泰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共同擔任,成員涵蓋校地雙方科技人才核心職能部門、園區及重點企業負責人,確保決策的高效協同和資源的最優配置,精準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為確保高效運營,南工大選派教務處處長擔任院長,并委派化工學院資深教授擔任常駐常務副院長,組建專業運營團隊常駐泰興,保障學院各項任務在基層落地生根。
校地雙方共同錨定“5551”核心量化目標:5年內吸引500名南工大畢業生扎根泰興就業創業、推動50項以上南工大科技成果在泰轉化孵化、培育50名以上高水平“雙師型”產業教授、助力100家左右企業突破技術或管理瓶頸,清晰的目標體系成為牽引產業學院高效運行的指揮棒。
精準賦能,打造協同育人創新范式
產業學院聚焦泰興化工與新材料主戰場,著力構建功能平臺,精準打通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堵點難點,形成“教學—科研—轉化—應用”一體貫通的創新生態。
每年投入150萬元定向開發模塊化、場景化的實訓課程。實訓體系設計獨具匠心,創新性融入“紅色工匠”思政教育,包括認知(安全規范公共課)、實踐(校企共培專業課)、融入(園區參觀、文化體驗)、留用(人才政策宣講、企業招聘、團建活動)4個模塊。同時,配套品牌化打造“南泰啟航驛”學生公寓,營造溫馨、便捷的居住環境,顯著提升學生歸屬感和留泰意愿。截至7月底,已累計組織南京工業大學機械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7批次共387名南工大學生赴泰興開展為期一周的沉浸式實訓。年內還將迎來13批次約800名學生,實訓學生規模快速增長。
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建立“企業出難題、教授領任務、企業下訂單”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有效引導南工大科研團隊精準對接泰興企業技術需求,并通過“科技成果超市”促進成果落地轉化,大幅降低校企溝通成本,暢通科研與應用的“高速路”。首批8個揭榜項目,企業投入總額1790萬元,單個項目企業投入最高800萬元,直指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難題。
從龍頭企業遴選頂尖技術專家擔任產業教授,每年每人配套15萬元教學經費,將最前沿的技術案例、生產難題引入課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也為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提前鎖定優秀苗子提供通道。目前已成功簽約4名科技領軍人才擔任校級產業教授、6名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擔任院級產業教授。同時,建立月度教學研討、學期聯合教研常態化機制,持續提升師資融合深度與教學實效。
泰興還每年提供200萬元專項資金,由南京工業大學組織化工、安全、環保、管理等領域的人才團隊,為泰興經濟開發區內的20家化工企業提供深度“體檢”服務,幫助企業全面評估運營狀況,精準識別潛在問題,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專業意見和解決方案,著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目前已促成南工大郭凱教授掌舵落地計劃總投資106億元的生物基材料產業園項目,預計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額200億元。
(王翔 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