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第九屆昆山創業周上捧回“優秀文化創意人才”獎杯后,紅館旗袍主理人鄧麗元的行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在花橋晨風時尚創意產業園與東華大學團隊籌劃合作新工藝研發;忙完工作,帶著從北京來的母親到新晉網紅打卡地千燈歇馬橋喝一杯“村咖”;隨后,趕赴海寧國際時裝周與新銳設計師交流,汲取靈感。
“這份獎項沉甸甸的,傳遞著昆山對外來創業者的高度認可,更是一份有力的信任背書。今后無論是洽談合作還是申請政策支持,我們的底氣更足了!”鄧麗元直言,沒想到在今年的昆山創業周上,聚光燈不只投向產業科創人才,還聚焦在包括她在內的13位來自文化傳承、數字文娛、鄉村文旅、咖啡產業等7個門類的文創人才身上。
讓文創人才站上“C位”,在敢為人先的昆山,人才的定義正不斷被豐富。
作為一座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昆山既需要“硬科技”的引擎驅動,也需要“軟實力”的文化滋養,“文創+科創”融合共生、多元人才交相輝映,方是創新活力之源。高端食品、時尚創意、消費醫療正作為未來的重要增長點,被重點布局。
從產業布局的變化,可以看出昆山的人才戰略正經歷著一場優化升級。目前,昆山人才資源總量達56.5萬人,高層次人才總量達5.82萬人。而未來產業體系的構建,不僅會形成強大的“引才磁場”,還會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文化創意重塑城市氣質。
從投身物聯網領域,到跨界開設飲品店,再到挖掘昆曲、園林等本土元素進行文創IP設計,臺青人才林芝羽的經歷,便是昆山城市氣質嬗變與人才生態優化的注腳。
今年是這位90后臺灣姑娘在昆山扎根的第十年。5月,得知昆山與云南咖啡開展深度合作后,她計劃融合云南咖啡豆、生態文旅、數字藝術設計等在地資源,孵化新的IP。“我的事業轉型,某種程度上是一路跟著昆山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的步伐在走。”談及今年的新布局,林芝羽說,“昆山咖啡產業讓這座城市的質感變得柔軟了起來,由此我也萌生了探索‘咖啡+’文化的想法,以文化和創意賦予昆山咖啡產業新內涵。”
昆山深諳,在夯實住房、教育、醫療等安居保障的同時,更需要以“咖啡+”文化、鄉村主理人等元素為切口,推動產業科創聯動、文創科創互促,力爭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縣域標桿。
這種對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與真誠回應,在青年人才社區建設中得到了生動體現。就在7月20日,昆山青年人才社區建設推進會在張浦鎮尚明甸村舉行,2090套高品質青年人才公寓當天投用,將人才服務鏈條延伸至“生活—創業—社交”全周期。
“生活—創業—社交”全周期如何實現?作為青年人才社區運營商,漫柏集團總裁韓富貴認為,青年選擇一座城市,已超越了簡單的功能性需求,轉而追求更高維度的情緒價值、社交歸屬和成長空間。這種對人才生活品質和社交需求的“投資”,回報往往無法估量。
從昆山長江南路駛入尚明甸路,水上運動中心、露營基地、咖啡館、餐廳、書屋、民宿、“鄉野硅谷”科創之家等運動、休閑、創業空間、載體“點綴”在村內,而人才公寓就被“環抱”其間。
“每天都像度假一樣。這里不僅有充滿活力的科創載體,走出家門便可以露營,和朋友在稻田邊喝杯咖啡。不管是聊天還是談工作,都非常愜意。”已入住人才社區兩個多月的中科鈣鈦(蘇州)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轉化經理任貴玲坦言,昆山這種“工作在城市鄉鎮、生活在田園鄉村”的詩意棲居氛圍,讓她“來了就不想走”。據統計,昆山累計建設覆蓋所有區鎮的人才公寓項目44個、16460套。
以此為基,昆山將人才社區建設作為引才的先導工程、留才的基礎工程、聚才的品牌工程,進一步融入咖啡美食、運動健身、社交娛樂等配套資源,打造契合人才需求、激發創新活力的品質空間,構建“樓上安居生活、樓下創新創業”的生態閉環。
“昆山對人才的服務只有升級版,沒有終結版!”昆山市委書記陳麗艷表示,昆山將把更多服務陣地建在人才身邊,讓大家暢享創意工作、盡享詩意生活,讓更多青年把昆山作為自己實現夢想的地方、托付一生的城市。
如今,昆山獨特的城市魅力,已成為招才引智的閃亮名片。這座始終立于潮頭的縣域標桿,正以對“文創+科創”多元人才的包容并蓄和對人才生態的精耕細作,持續勾勒“城以才興、才以城長”的鮮活樣本。
(范昕怡 陳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