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分組在量子計算機實驗樣機上進行100+比特量子芯片的指標測試和性能優化。理論上,量子計算機的算力規模隨著量子比特的增長呈現指數型增長,能夠解決部分傳統計算難以解決的問題。
??“依托蘇州扎實的工業和制造基礎,量子芯片制造基準試驗線正加緊建設,旨在實現自主可控的量子芯片生產?!敝袊こ淘涸菏?、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主任陸軍介紹。
??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的成果轉化,是蘇州科技創新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蘇州錨定建設全球科創新高地的目標,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和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上下游攜手,構筑創新聯合體
??2025年3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殳凹教授、王亞星教授的研究成果“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榜上有名。“我們提出了一種錒系微型核電池架構,將傳統微型核電池的衰變能轉化效率提升了8000倍。這個項目能順利推進,離不開江蘇省重大科技專項的有力支撐,也得益于蘇州和蘇州大學得天獨厚的科創沃土。”王殳凹說。
??蘇州精心構建新型研發機構矩陣,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是矩陣中的核心力量,在研發、中試、產業化等關鍵環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蘇州超算中心、核酸藥物技術創新平臺等一批公共技術平臺實現了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成為科技轉化、產業躍升的堅實底座。
??走進位于蘇州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楊西斌向記者介紹,前不久,他們成功研制出世界領先的8毫米大視場雙光子顯微鏡。這里搭建了包括設計、加工、測試等功能的工程化平臺,組建近百人的專業化工程技術隊伍,面向社會開放,為醫療器械科技成果的放大實驗和工程化提供技術保障,助力產業“攀高向新”。
??上下游企業如何攜手攻關“卡脖子”難題?圍繞第三代半導體關鍵工藝環節驗證的國產化裝備聯盟順勢而生。走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40多家產學研單位的研發人員在實驗室里協同工作?!斑@是‘第三代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工藝創新聯合體’,擁有覆蓋材料生長、光刻、鍍膜、刻蝕、晶圓檢測、封裝等全流程的50多套國產裝備?!痹撝行母敝魅涡炜七厧в浾邊⒂^邊介紹,2021年獲批建設以來,中心累計申請核心發明專利260余項,技術轉化周期縮短40%,成功突破6英寸氮化鎵材料、高質量氮化鎵同質外延等關鍵瓶頸。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24年,蘇州首次設置外資企業科技創新專項計劃,支持外資及港澳臺企業建設研究院、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來到貝內克長順汽車內飾材料(張家港)有限公司,其投資2億元的亞太區研發中心剛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公司總經理卡斯滕·克內爾表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不僅規模全球領先,更成為全球的技術標桿。我們加大對研發中心的投入,目標是實現產品深度本土化?!睋ぃ衲暌患径忍K州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8.25億美元,增長21.9%。
??通過創新實施聚焦細分領域、梳理關鍵技術清單、遴選龍頭企業、聯合研發機構、設立博士后站、打造終端產品等機制,蘇州已成功組建235個創新聯合體,800余項聯合攻關任務正加速推進。蘇州市科技局局長徐積明說,截至今年6月,蘇州已集聚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3萬家,位居全國第一。
人才產業融合,迸發強大創新力
??“當前,我們致力于整合蘇州大學有關醫學、藥學等交叉學科及交叉領域,融合生物醫藥創新資源,主動尋求融入蘇州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長詹啟敏向記者介紹,“蘇州將生物醫藥定為‘一號產業’,這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多見,背后是城市發展產業的魄力與決心?!?/span>
??2021年,詹啟敏回到母校蘇州大學,出任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長。詹啟敏團隊聚焦“分子變異驅動腫瘤發生發展”和“腫瘤微環境”領域重大科學和臨床問題的攻關。近日,該團隊與總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圍繞發現的潛在藥物靶點,創新藥物研發進入先導化合物篩選階段。
??“一個頂尖團隊能夠帶動一個產業,吸引更多同領域或上下游人才集聚,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遷。”蘇州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7月,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在金雞湖畔如期舉行,這一招才引智的平臺持續吸引海內外人才攜帶項目紛至沓來。球管是CT機最核心的部件之一,被譽為CT“心臟”?!巴ㄟ^國際精英創業周,團隊全方位了解到蘇州的營商環境和產業鏈配套等細節,2021年,我們決定落戶昆山,開啟CT球管國產化替代的創業之路?!崩ド绞小邦^雁人才”鄒博士回憶道。經過多年研發攻關,2024年,公司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用CT高端球管上市,在與國外產品具有同等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約30%的價格。截至2024年,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累計吸引超4萬名海內外人才參與。
??科創項目起步階段普遍面臨資金難題。7月10日,蘇州發布“百億人才基金”“重大產業發展基金”?!扒罢呔劢股镝t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精準助力領軍人才、初創企業等;后者專注于服務‘鏈主級’項目,助力重大項目早落地、早見效?!碧K州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產業、人才融為一體,讓傳統產業也迸發出強大的創新力。成立國家博士后工作站,邀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博士“進站”,與研發團隊合作攻關,是永卓控股有限公司尋求技術突破的重要舉措。
??在永卓控股旗下的蘇州昆侖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的李博士快步走進辦公室,拿出檢測報告,上面顯示鍛件可探測缺陷率大幅下降。李博士告訴記者,他與研發人員一同研發出鋼渣吸附、流場優化、夾雜物改性等控制鋼坯中雜質的方法,使合格率顯著提高。目前,永卓控股累計擁有授權專利超千項,在傳統鋼鐵產業蹚出了一條鍛造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產學研對接,推動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2024年11月,在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以下簡稱“分中心”)的助力下,蘇州緣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與南京醫科大學簽訂“右崁醇酯相關創新藥物”等3項專利的轉讓協議,合同金額達5000萬元。
??“分中心‘先使用、后付費’機制對項目推進的幫助很大。在新藥上市時,藥企無需一次性付清專利費用,而是按比例進行階段性支付或延期支付,有效減輕了藥企的成本壓力,提升其合作意愿?!蹦暇┽t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系主任李飛說。
??聚焦生物醫藥產業研發鏈條長、周期長、融資難的共性問題,分中心構建“需求驅動—成果溯源—轉化孵化—加速壯大”的轉化體系,設立2億元概念驗證基金,出臺全國首個針對高??蒲谐晒D化的專屬保險產品“園研?!保瑸楦咝:推髽I合作“兜底”。
??概念驗證是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初一公里”,也是推動早期科技成果邁向市場化、產業化應用階段的關鍵驅動環節。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同萃科創概念驗證中心執行主任程倩向記者介紹,中心創新“靜態驗證+動態驗證”雙輪驅動模式,為項目打造高效轉化路徑。以破解高端醫療導管“卡脖子”難題的聶建團隊項目為例,2024年4月,中心聯合專家通過技術驗證與市場可行性研究鎖定臨床需求與技術缺口,有效避免了“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性;6月起,中心以“深度合伙人”策劃布局了5項核心專利構筑技術壁壘,鏈接頭部企業聯合中試提升轉化效率等。截至2025年6月,該項目已完成3個高規格產品系列的驗證與工藝優化,與70余家客戶達成合作,預計首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
??技術經理人是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紅娘”,他們以專業能力破解產學研合作難題,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中汽—清華技術轉移(蘇州)中心”負責人、蘇州市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導師趙峰帶領團隊累計對接企業技術需求100余項,促成了40余項產學研合作,成功推動了20多個創業項目在蘇州孵化落地。
??蘇州高度重視技術經理人隊伍的建設?!皬某跫壈唷⒏呒壈嗟阶罱念I航班,蘇州已構建了完備的技術經理人培育理論體系?!壁w峰告訴記者。據悉,2025年3月,《蘇州市技術經理人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發布,該計劃提出3年培養技術經理人5000人以上,建成實訓基地20個,推動技術合同成交額超1300億元。
??一系列政策推動下,蘇州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上均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蘇州集聚了生物醫藥產業企業4200多家,其中730家規上企業產值超2400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速10.1%,占全省、全國生物醫藥規上產值分別為43%、6%,產值規模處于全國第一方陣。
??面向未來,蘇州將繼續以教育之基厚植創新沃土,以科技之翼驅動產業躍升,以人才之本匯聚發展優勢,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蘇州智慧”和“蘇州力量”。
??(蘇雁 姬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