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本期《關注》推出深度報道,聚焦南京市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經驗做法,敬請關注。
作為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南京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53所高校和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雙一流”建設高校數、學科數均居全國第三,在寧兩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人,已形成1個8000億級、1個4000億級、4個2000億級戰新產業集群。近些年來,南京市強化省會城市擔當,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以市場需求牽引科研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強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撐,形成科技強、產業強、人才強的協同共振。
聚焦科教資源優勢發揮不足問題
深化校地合作
>>>建立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人才政策向市域用人單位開放;校地聯合開展一流學科建設、領軍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平臺共建等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活動啟動,用近一個月時間,舉辦涵蓋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轉化、產才融合、人才服務等方面23場系列活動。開幕式上,此屆人才日活動的聯辦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甄良表示,“面向未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與南京一道開放融合、引才聚才,攜手打造區域性高水平人才高地。”
活動中,南京市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人才共引共育合作協議,圍繞加快建設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和航空航天民航領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在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人才培養引進、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優化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此前,南京市、六合區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共建打造南航國際創新港,已累計引入5個全國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級創新平臺、8個校企聯合實驗室。在其牽引孵化下,一大批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
近些年來,南京市聚焦用好駐地高校資源富礦,推動教科產才融合發展,以機制共建“打開門”、以政策共享“請進門”、以人才共聚“常串門”,打開了全域合作的新局面。
為凝聚合作共識,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走進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鏈接53家在寧高校、14家重點科研院所、8家重點國防科工單位,按季度召開聯絡員會議,去年以來,圍繞人才聯合引育、科技成果轉化、共辦人才活動等事項,召開了4次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學校建議訴求80多項。
“南京拿出真金白銀,在一流學科建設、領軍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平臺共建等關鍵環節,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東南大學人才辦主任段倫博表示。去年,南京聚焦國家高水平人才平臺建設,推出“人才強市25條”實施細則,市級人才政策“不問歸屬”向市域用人單位開放,全市人才工作經費中,40%直接用于在寧高校院所和重大創新平臺,極大激發了校院地共建人才隊伍的熱情。
有機制、有政策,校地合作意愿自然水漲船高。去年以來,校地共同組建“東南大學—南京城建集團”等5家卓越工程師技術中心,園區和龍頭企業在7所高校設立人才獎學金,學校和地方單位聯合引進國家重大工程人才超30人,校地聯辦“518南京人才日”“千名博士全球招引周”等活動。校地企之間合作廣度、深度不斷提高。根據智聯招聘專業機構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顯示,自2018年以來,在寧大學生留寧率整體提升近13%。
聚焦科教人才優勢向產業轉化不足問題
推動產才融合
>>>研究制定“產業人才7策”;打造“企業家+頂尖專家”聯合創新模式;研究制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人才專項政策
“在當前科技創新背景下,只依靠一個人、一家單位很難攻克行業共性難題,必須整合資源,聯合各類人才一起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劉加平說。在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里,他牽頭組建了由4家單位的2名院士、10名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專家領銜的團隊,正瞄準“低碳長壽命超高性能建筑材料”產業難題開展攻關。
近些年來,南京著力打通科研人才與產業發展對接通道,積極探索構建供需匹配、雙向貫通的產才融合機制,分類精準引才育才。研究制定“產業人才7策”,針對性出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人才支持政策,獲批建設全省首個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全市人才創辦企業中,1851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222家邁入獨角獸和瞪羚“俱樂部”、68家掛牌上市。
著眼推動強強聯合,發揮“1+1>2”的效能,南京打造“企業家+頂尖專家”聯合創新模式,由企業出題,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組建19家人才攻關聯合體,在光子芯片、先進復合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蘇博特研發的產品也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為進一步提升融合實效,南京重點在建融合隊伍、抓供需對接上下功夫。瞄準需求端,從園區板塊遴選170名深耕產業創新的科技人才專員,帶著創新需求向全國73家重點高校院所派駐;抓住策源地,支持高校院所選派專業人才組成科技鎮長團奔赴南京產業一線。兩支隊伍自派駐以來,共推動校地簽訂合作協議近4900份,新建各類平臺載體790個,引進各類人才3300余人。
“真心實意、真材實料、真金白銀。”紀勇是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擔任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科技鎮長團團長后,他用幾個“真”形容鎮長團的工作。工作一年來,他充分運用南京大學在相關領域的創新資源和成果,由他推動舉辦的“長三角生物醫藥創新研究與產業發展大會”,現場簽約項目總金額超130億元。
據了解,南京現有規模20億元創新創業雙向賦能基金,面向在寧高校以及紫金山實驗室、省產研院等院所對接、投資項目超600個,3家企業已掛牌上市。5月18日在人才日活動上推出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等專項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放大“容虧率”等舉措,加速形成“投早、投小、投長期”的產業人才金融支持體系。
聚焦破解影響人才作用發揮問題
激發人才活力
>>>深入推進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提高人才項目經費直接用于人的比重;把人才在地方創新創業成效納入高校職稱評價、職務晉升依據
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紫金山實驗室,詳細了解推進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等情況,強調“要走求實扎實的創新路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下功勛”。
近些年來,南京深入把握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契機,一體推進政策創新和機制突破,著力解決“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兩大最迫切的改革難題,持續營造有利于人才作用發揮的機制環境。
聚焦更好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省市聯動建立科研人才特區,賦予實驗室人才引進、博士后培養、科研經費分配、首席科學家科研自主權等改革探索空間。在一系列創新機制推動下,紫金山實驗室人才“蓄能”成效凸顯,9名院士領銜的千人研發團隊中,博士占比超過40%,國家和省部級人才超70人。
以改革創新回應人才訴求、激發人才活力,是南京一直以來堅持的工作方向。南京將市級人才培養計劃46.7%的名額直接分配給在寧高校等企事業單位,近年來累計向引才用才示范單位配套獎勵3000余萬元。為更好為科研人員“松綁”,針對項目管理“重物輕人”問題,專項制定人才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將人才項目經費直接用于人的比重提高到4成。制定實施“U35強基計劃”,圍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向,“不問成效”給予最長9年、最高300萬元持續穩定支持,讓人才心無旁騖安心科研。
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是南京立足自身人才集聚特點、瞄準高質量發展需求,持續開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建立實施市級人才事業編制“周轉池”,對重點用人單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給予穩定的身份保障,首批已面向中科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單位賦予26個靈活編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支持“身份在高校、工作在企業”,將在地方創新創業成效作為職稱評價、職務晉升依據。
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徐寧近年來投入大量精力參與企業科研項目、解決環保痛點。在獲評社會服務型教授職稱后,他高興地說:“新的職稱評審辦法讓服務企業的成果得到認可,我們將更有動力加盟企業,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聚焦人才服務不夠精細問題
提高服務水平
>>>打造“一件事”服務體系;為人才發放紫金山英才卡;啟動“青檸實踐”城市實習生計劃
今年年初,王鵬翔與其他33名技術骨干從全國各地集結,奔赴南京小米軟件科技公司華東總部。正在為如何安頓團隊成員發愁之際,南京“寧青驛站”服務人員主動上門,提供了“拎包入住”14天免費居住,解決了燃眉之急。目前,南京上線運營37家“寧青驛站”,服務來寧求職青年人才3.3萬余人次。“住宿+招聘+成長”鏈式服務模式,是南京人才全周期“一件事”服務中的一項。
針對人才工作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堵點難點問題,近些年來,南京市進一步梳理優化工作流程,統籌各方面資源,為人才提供一次推送、一鍵即享、一次辦好、免于提交等“一件事”便利,提高服務精細化水平。
著眼提高服務質效,南京市向人才發放紫金山英才卡,提供落戶安居、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多元專業的優質服務。配套開通兩條電話熱線,一條是英才卡服務協調熱線,另一條是“12345”人才政務服務熱線,對人才提出的問題,每一條熱線都立項定責督辦。組成300人的英才卡服務專員隊伍,進一步降低人才溝通成本,確保“零門檻”享受服務。一年多來,紫金山英才卡已發放近7000張,累計服務36萬人次。
在做好生活和公共服務同時,針對人才事業發展需求,南京也建立了一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模式。在今年的人才日活動上,聚焦青年人才,揭牌成立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孵化基地,啟動“青檸實踐”城市實習生計劃,全年為在寧大學生提供3萬個城市實習機會,同時,聯合在寧高校院所、國防科工單位、龍頭企業等近千家用人單位,提供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1.2萬個招聘崗位。為更好實現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的有機統一,專門成立產業攻堅辦公室,除重點企業外,還將相關部門板塊、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納入專班,收集解決企業和人才訴求。
“人才服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南京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市將持續把解決人才關切的“關鍵小事”當作“頭等大事”,努力辦成“暖心實事”,不斷構建雙向奔赴、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讓更多人才選擇南京、扎根南京、圓夢南京。
(寧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