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蘇武沐陽”微信群異?;钴S,因為這一天,蘇州市支援湖北醫療隊二隊隊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郭強,率246名蘇州醫務人員從武漢返回蘇州。
“武漢第48天,中雨。也許是最后一個緊迫任務,院際轉運。這是院內年齡最大的患者,79歲。這位婆婆,是我們初來武漢時同步收入院的,靠腎上腺素維持且二氧化碳測不出,經過氣管切開、血液凈化、血漿置換……今天終于在臨轉院前清醒。團隊歡呼起來,回來路上,轉運同事放心地打起了盹。武漢的雨終會停的,唯有樂觀積極等待。”郭強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
2月9日晚,郭強帶領蘇州二隊130名隊員整建制接管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負責50張重癥床位病區。在17支重癥隊伍中,第一個完成集結,落地武漢26小時即開始收治患者,3天床位使用率已達100%,滿負荷運轉。
在患者病情最危險的時候,包括郭強在內的隊員們全都養成了哪怕不值班半夜都會半小時醒來一次,看手機信息參與討論的習慣?!八缓茫娴乃缓茫鰤舳荚诓榉俊!边@是很多隊員最深刻的感受。
第一例深靜脈穿刺,第一例氣管插管,第一例床邊超聲,第一例胸腔穿刺……都是在郭強親自操刀或主導下順利完成的。這些ICU里的常規操作,在新冠肺炎隔離病房里,都是存在極高風險的“地雷”。每次遇到病人從無創通氣改為有創氣管插管時,他就會把年輕的護士們都“趕”出去。“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爭取用最小的犧牲去實現戰斗目標?!?/span>
最初的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沒有成熟的診療方案,病區接收的又全部是新冠肺炎的重癥病人,病情變化快,救治難度大。郭強帶領團隊成員不斷總結治療方法和經驗,“上班看病,下班議病”成了他在武漢的工作常態。
經過努力,團隊逐漸創立了關注肺外器官保護的新冠肺炎診療的“蘇州模式”,在感染防控、醫療救治、人文關懷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不單單關注治療肺炎本身,還特別注意保護患者的腎臟和心臟功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調理病人每天的飲食休息,照顧到情緒的變化,強調細致溫和的綜合治療方法。
“一定要到病床邊上去觀察,能最早發現患者需要搶救的指征?!痹诠鶑娍磥恚炔《緜魅玖Ω鼜姷?,是醫護人員給病人的關愛,能夠增強病人戰神病魔的信心。有位82歲的老先生向護士提出想洗洗腳,盡管護士工作非常忙碌,但還是抽空打來開水在床邊為他做了清洗,老先生感動得一邊洗一邊哭,連聲說“謝謝”。
49天后,抗疫已從“阻擊戰”轉入了“殲滅戰”。郭強率領的醫療隊收治了75名重癥病人,已有66名病人陸續好轉出院,病亡率在全院17個國家隊病區中較低,排名第三。為了給出院患者更多的健康指導和心理支持,郭強率領的醫療隊專門建立了醫患溝通微信群,便于跟蹤訪問所有重癥病人出院后的情況,微信群被命名為“蘇武沐陽”。“我們希望蘇州和武漢共同沐浴在陽光下,攜手擁抱健康與平安!”郭強說。“感謝蘇武一家、親如一家,你們就像今天的太陽,特別溫暖!”患者王女士和丈夫同住一個病區,出院當天,她在“蘇武沐陽”群中留言感謝蘇州的醫護人員。
經歷了抗擊SARS、H7N9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線救治,郭強提出了更多思考。在他看來,參照國際慣例,提高我國所有學科醫護人員的重癥救治能力,是當務之急。
“重癥醫生的培養既需要扎實的專科基礎又需要數十年的重癥經驗積累,培養周期長,短期內國家不可能培養出大量‘純重癥醫學’醫生,即使培養出,我國現有的資源和發展水平也難以承受如此大的重癥救治資源消耗。”郭強說,??漆t生經過3~6個月重癥能力的系統培訓、嚴格考核和2~3年再更新考核,也能具備基本重癥救治能力,我國的重癥救治能力將會很快提高,大大促進重癥醫學的發展。
當問到疫情結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時,郭強果斷地回答,一定要將新冠肺炎的機制理清楚,建立相關防治體系,將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最近,郭強和蘇大附一院其他醫護人員及蘇州大學醫學部教師組成科研團隊,正在把臨床一線的新冠肺炎診療救治經驗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撰寫相關論文,為新冠肺炎的防治探路。
?。ㄌK 雁 丁 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