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9:30,江蘇援黃石醫療隊隊員、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掛職黃石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業務主任的趙煒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大冶市人民醫院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情況危急。
這通緊急電話那頭,是焦急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江蘇援黃石醫療支援隊醫療救治及專家組組長黃英姿。通過電話趙煒得知,大冶市一位50多歲男患者病情突然急轉直下。趙煒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帶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連夜趕往大冶,這將是黃石首例接受ECMO技術救治的患者。
當天凌晨,趙煒帶著ECMO團隊和儀器趕到大冶,為患者完成了ECMO置管后,再連夜轉到黃石市中心醫院ICU2病區繼續搶救治療。
患者的病情十分危重,轉往黃石市中心醫院后,黃英姿與趙煒等多位專家立即對其進行了緊急治療,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鐘,醫護團隊通宵守在患者身旁。目前,這位患者仍在積極救治當中。
搶救這位患者,是這些天來江蘇援黃石醫療隊救治重癥、危重癥患者的一個側面。黃石市中心醫院集中收治著黃石市病情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來黃石半個月,趙煒常常接到一通電話就往醫院跑。“ICU的醫生首先要快,危急之下迅速找準對策。”
講起自己收治的第一個患者,趙煒感慨道:“開始他病得很重。”2月15日,這位已經接受一段時間治療的50歲男性患者,轉入趙煒負責的黃石市中心醫院危重癥醫學科2病區。當時,該患者已經處于嚴重的呼吸衰竭狀態,心率、血壓等各項指標也均處于危險狀態。趙煒帶領團隊立刻為他裝上有創呼吸機。接受呼吸機治療后,患者又出現了煩躁、人機對抗等情況。趙煒和團隊輪流守在患者床邊兩天,“指標一有變化,立刻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用藥。”這是一場與病魔的“博弈”,趙煒形象比喻說: “死死守在患者身邊,‘敵動我動’、策略得當,會有驚喜發生,這就是ICU病房的特點。”
2月17日,隨著患者病情好轉,經過評估,趙煒親手為患者脫去呼吸機。他說:“那一刻,心里特別高興。”
黃石市中醫院重癥5病區負責人、南醫大二附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牛常明也常常感受到“守住”患者的欣喜。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病程超過1個月,戴著吸氧面罩,反映生命體征的指標依然糟糕。這是一位積極樂觀的女士。為了保存實力與病毒對抗,沒力氣坐起來她就躺著吃面條,吃幾口就要戴一會吸氧面罩。這一幕讓牛常明十分感動,“根據她的情況,我們不停地調整治療方案。她的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好。”
趙煒目前負責的病區,是該院為了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設立的一個新病區。收治的15位危重癥患者,一半以上經過救治病情逐漸平穩。來自江蘇和黃石的18位醫生、39名護士日夜奮戰。牛常明所在的病區,來自蘇黃兩地的15位醫生正攜手努力。“江蘇醫生的馳援,讓連續作戰1個月的黃石醫護人員喘了口氣,充實了一線醫護人員的隊伍。”牛常明說。
在黃石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2病區,有一面玻璃墻。墻內是收治患者的病房,醫護人員進入時必須嚴格遵守三級防護標準。墻外是醫生日常工作區域。病區內的醫護人員每天都會在這面玻璃墻上貼滿A4紙,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病房內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的頁面向外,方便隔離區外的醫生直接查看。
趙煒說,這是他的“秘密武器”,在表單化操作中,他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患者情況,根據隔離病房實時監控數據等信息,及時調整醫囑。在趙煒的手機里,還存有許多被他用紅色、黃色、藍色等顏色標記的工作表格。病房里每一位患者的詳細治療情況,可以隨時調取查閱。
(胡安靜 蔡蘊琦 陳月飛 萬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