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入海前,在張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彎,不僅賦予了這座城市大江奔流的豪邁氣概,也塑造了張家港人不舍晝夜的進取精神。
千年之前,唐代高僧鑒真在歷經五次失敗后,從這里成功啟航東渡日本,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成功的基因。改革開放41年來,在張家港精神的激勵下,這個江邊小城實現了“從蘇南邊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飛躍”,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三甲。
蝶變的關鍵靠人才。多年來,張家港通過產業引才、禮遇惠才,巧“筑巢”、善“引鳳”,吸引了各類領軍人才來到這里擺渡夢想,書寫出“建人才禮遇之城,筑人才追夢高地”的時代新篇章。
借腦引智 蘇南“邊角料”蝶變“明星城”
張家港市,原名沙洲,1962年建縣,1986年撤縣建市。由常熟和江陰若干偏遠的“公社”組成的沙洲縣,經濟長期在蘇南地區墊底,被稱為蘇南“邊角料”。
1992年,不甘落后的張家港人以一場誓師大會,翻開了“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昆山、樣樣工作爭第一”的“三超一爭”奮斗篇章。
“三超一爭”關鍵靠人才,而在當時,一窮二白的張家港哪有引才的底氣?引不來,那就去借!張家港支持、鼓勵企業從上海等大城市聘請“星期天工程師”,為鄉鎮企業發展積攢“人才”家底,也為張家港的飛速崛起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兩年之后,張家港便全面完成“三超一爭”目標任務,“搶”來了28個“全國第一”,實現從落后追趕到加速領跑,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逐漸形成了規模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如今,善于跳出縣域找資源的張家港,把目光放得更遠、觸角“挖”得更深。張家港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樊建兵介紹,張家港市創新引才方式,積極撬動社會資源,不斷拓寬引才“朋友圈”:一方面邀請20多名已落戶港城的人才擔任“招才顧問”,充分發揮以才引才作用;另一方面聘任13名包括行業專家、知名投資人在內的“引才大使”,依托其豐富的人脈資源及行業影響力,幫助舉薦人才。同時,聚焦一線城市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該市出臺了《人才項目聯合孵化管理辦法》,與國內知名孵化器合作,積極構建“孵化在異地、產業化在港城”的“離岸孵化”新模式。
一招招引才妙計,不斷提升張家港的人才密度和創新濃度。截至目前,該市已自主引進培育國家領軍型人才19名、省“雙創計劃”人才140名、“姑蘇計劃”人才224名,市領軍人才700多名;2018年人才企業銷售總額45億元,其中年銷售超千萬企業110家;40多家人才企業獲得風創投機構投資總計達18億元,市場估值超90億元。
梳理清單 人才與產業發展完美匹配
今年3月,“蘇州·張家港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在北京、上海、深圳等9個城市舉辦了12場行業大賽,近1000個人才項目參與比拼,辦賽規模、參賽項目數量均創歷史新高。36個獲獎項目中,三分之二留在了張家港。“這些項目層次高、質量好,與張家港的產業發展方向完美匹配。”張家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陸德峰說。
產業定向、技術定位、項目定點,這是張家港招才引智的“三定方案”。該市梳理出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八大類50多個“引才核心產業節點”,實施“菜單式”引才,以項目為抓手,形成人才集聚和產業集群優勢。依托科技創業園等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今年以來,已有9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在張家港落戶發展。
城市為人才創業導航,人才為城市發展賦能。
近日,蘇州華昌能源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首批車用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獲得國家相關機構認證,僅用一年就實現量產。華昌能源的加速成長,離不開電子科技大學湯浩博士及其團隊的智力支撐。他們帶來的車用氫能動力模塊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套解決方案,一舉打破國外壟斷。
項目產業化,補上了張家港氫能產業鏈條的關鍵一環,更形成了強大的帶動效應。今年以來,中車氫能產業生產基地成立,張家港首個商業加氫站動工,蘇州市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氫能燃料電池中試檢測平臺和研發平臺相繼落戶,一個產業鏈全、集聚度高、創新力強的“中國氫港”雛形初現。
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培育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2018年,該市人才企業銷售總額45億元,其中年銷售超千萬的人才企業110家。
送上禮遇 筑起創新創業“聚賢莊”
人才周亞飛來到張家港,不僅實現了創業“小目標”,還體會了生活“小歡喜”。他說:“僅用一周,人才部門就幫我辦好了孩子入學、妻子就業的事情。”
引才重在留才,留才重在留心。今年出臺的《張家港市人才禮遇辦法》“干貨”十足:人才落戶有綠色通道,子女入學有學費補貼,看病就醫享受VIP服務……
在張家港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一站式窗口,形成了“進一扇門、找一個人、辦所有事”的人才高效服務模式。“智匯港城人才服務云平臺”實現項目征集對接、跟蹤服務、資助申領、資金撥付等一網通辦。
識才、引才固然重要,育才、護才更加關鍵。張家港遴選20余家專業的服務機構,組成涵蓋知識產權、獵頭、會計師、律師、投資、保險等領域專業人才的“軍師聯盟”,為人才創業打造“智囊團”。建立人才企業產業化推進聯席會議制度,圍繞 “投融資、生產要素、市場拓展、人才支撐、產業配套”等關鍵詞,列出“需求清單”,采取“立項銷號”方式,整合各部門職能,為人才項目產業化架設“快車道”。
一份禮遇,一個聯盟,一張清單,構建起從“項目啟動資助”到“產業化金融支持”,從“創新創業支持”到“人才生活禮遇”的全流程人才發展扶持體系。“我們想方設法把創業者們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讓人才創業‘全程無憂’。”張家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陸德峰說。
部長點評
張家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陸德峰:從蘇南“邊角料”到全國縣域百強前三甲,張家港的每一輪發展,都鐫刻著各類人才的奮斗印記。近年來,張家港大力實施“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優化引才、用才、留才機制,以人才先行推動產業轉型,讓人才成為推動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面對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和縣級城市能級的相對不足,我們不斷探索引才新路徑,發揮大賽選才、能人薦才、資本引才、平臺孵才重要作用,豐富人才引進的“源頭活水”。同時,堅持“硬載體”和“軟服務”雙向發力,不斷創新模式為人才搭平臺、建舞臺,為人才企業提供人性化、便捷化、低成本的精準服務,全力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更具競爭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張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