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坐落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仍然碧空萬里、風和日暖。
11月16日,前來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賞菊的人群中有一群特殊的客人。“兩院”院士、知名高校院所領導、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等700余人走進上海大學,參加中國鹽城第九屆沿海發展人才峰會主題活動。
重獎領軍人才、發布“1+10”全新人才政策體系、首次推出鹽城緊缺人才指數、聘請院士擔任鹽城院士咨詢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鹽城市緊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融入長三角,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該市通過開展“1+N”的人才、項目、技術、資本對接活動,吸引上海創新創業資源向鹽城集聚,促進長三角產業、人才、資本等要素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
靶向發力 精準聚才
上午不到8點,上海大學寶山校區體育館內人頭攢動。
“應屆畢業生去鹽城具體有哪些獎勵?”
“有學歷要求嗎?”
“一個月補貼多少?”
……
前來咨詢、投遞簡歷、面試的人一波波涌入體育館,有些熱門攤位甚至排起了見首不見尾的長隊。澳門大學畢業的研究生郭琰,特意從南京趕來,投遞了射陽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崗位。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單雅婕是響水人,她一早就來到現場,在掃碼、登記、搜索、咨詢后,很快選擇了鹽城市一小數學教師崗位。
據了解,此次鹽城在上海大學舉辦的“兩海兩綠”人才專場招聘會,118家用人單位共提供1988個職位,碩士、博士最高年薪分別達30萬元、80萬元,現場應聘3000多人次,達成就業意向1020人。
作為具有后發優勢的沿海中心城市,鹽城需要哪些人才?峰會期間,鹽城人才緊缺指數報告首次發布:新能源、機械制造、教育、衛生等12個行業共緊缺人才3萬多人,電子信息行業和紡織行業人才重度緊缺,教師、醫生、復合型擋車工、技師等專業技術崗位需求量較大。
“‘人才緊缺指數’的發布,提高了人才招引的精準度。”鹽城中學負責招聘的姚佳俊說,鹽城共有各類學校1375所,根據測算,2019年至2020年全市54%的學校人才緊缺,其中,高中物理、生物、地理老師等崗位重度緊缺。“這次為適應新高考結構調整,我們帶來了高中語文、地理、生物等40個緊缺崗位。”當天他們收到了100多份簡歷,其中鹽城籍40多人,還有不少海歸前來應聘。
“靶向發力”提高了引才成效。今年,鹽城市組織實施南京專場、蘇南專場、上海專場、省外專場“四大系列”引才活動,力求引進2萬名以上高校畢業生,實現人才資源總量和實力穩步增長。
“保姆式”服務,感受“鹽城溫度”
“鹽城既是創新創業的熱土,也是我的第二故鄉。”2017年,朱利明落戶鹽城,創辦了江蘇賀鴻電子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步入發展快車道。提起鹽城對于創新創業的支持,朱利明感觸頗深。
“當初到鹽城東臺發展,就是看中了這里的生態、人文和營商環境。”朱利明回憶,鹽城地方黨委、政府從執照辦理、證件審批、生活服務、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了許多支持。今年,朱利明成功獲得江蘇省“雙創人才”項目資助。人才峰會現場,為加快公司上市步伐,朱利明與上海錦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
為打造高質量的政府服務環境,鹽城依托市、縣(市、區)人才服務機構,建設一網宣傳、一線接聽、一站服務的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各類人才提供政策咨詢、求職創業、項目申報、戶口落地等全過程服務,努力當好人才發展的“后勤部”和“店小二”。
江蘇省、市兩級“雙創人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劍鋒同樣感受到了鹽城服務人才的溫度。在辦理證照、醫療保健等手續的過程中,鹽城專門開辟“綠色通道”,為顧劍鋒提供了一站式、零距離的保姆式服務,讓他感到非常暖心。
“1+10”政策,擁抱“鹽城機遇”
梧桐茂兮,鳳凰來棲。鹽城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節點城市,“長三角一體化”“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重大戰略在此疊加交匯。鹽城正處于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階段。
能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贏得優勢,根本上取決于人才。為融入長三角、接軌上海,以人才優勢構筑發展優勢、競爭優勢,鹽城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發布以人才“新十條”為龍頭、十項實施細則為配套的鹽城“1+10”全新人才政策體系,引起與會各方英才的濃厚興趣。
早在2011年,鹽城就出臺了人才八條政策,在全國較早推出千萬資金資助單體人才項目。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先后推出“515引才計劃”、聚力創新科技10條、鹽城人才新10條等一系列人才政策。
今年,鹽城推出的十項實施細則對人才政策“新10條”進行逐條細化分解,包括企業引才育才獎勵、支持離岸研發創新、高校畢業生補貼、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項目資助等10個配套規定,涵蓋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平臺搭建等各環節,兼顧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校畢業生、鄉土人才、柔性引進人才等多群體,打出資金補貼、政治待遇、融資支持、服務保障等組合拳,最大程度地吸引各類人才來鹽城創業扎根。
為進一步提升引才用才的實效性,鹽城堅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以離岸創新模式作為引才新突破,利用北京、上海等地研發資源和人才力量,大力支持企業在當地設立“飛地”研發機構。相關負責人介紹,“年納稅超1000萬元,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研發機構的市內工業企業,其研發機構引進的、個人所得稅在鹽繳納的高層次人才,可不受參保地限制,同等享受鹽城人才政策。”
“1+10”全新人才政策體系的建立,是鹽城重視人才、招才引才的政策再加碼、再發力,為更多人才提供了成就夢想的“鹽城機遇”。
(房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