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昆山位于長江三角洲,東依上海,西接蘇州,是江蘇省的“東大門”,既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宜居之地,又是改革創新的現代前沿之城,連續15年位于中國百強縣榜單之首,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800億元,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超千分之四的GDP。
原編者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創造了高速發展的奇跡,經濟百強縣成為其中一道亮麗風景。數字顯示,百強縣以數量不足中國縣(市)總數的1/18,創造了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3。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縣域經濟的發展。
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人才發揮了什么作用?人才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哪些規律?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百強縣背后的人才密碼”欄目,走進經濟社會發展第一線,探尋經濟高質量發展背后的人才秘密。
從昔日落后的農業縣,到“全國百強縣”十五連冠,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800億元,江蘇昆山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超千分之四的GDP,發展速度堪稱驚艷。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像昆山這樣的地方,包括蘇州,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可以去勾畫的目標。”
昆山的崛起,靠的是什么?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昆山堅持經濟發展人才先行,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以“人才高峰”引領“產業高峰”,人才綜合競爭力多年保持全省縣市第一,人才引領轉型、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加快顯現,經濟發展加快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以人才領跑“昆山之路”。
提升產業“智”的高度 蘇州“小六子”實現逆襲
改革開放之初,昆山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工業幾乎一無所有,經濟總量在蘇州各縣中排名末位,被稱為“小六子”。
產業零基礎,發展怎么辦?
1984年,敢為人先的昆山人以“自費開發”為起點在城東搞起了“工業小區”,1992年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開發區,憑借東依上海的區位優勢,吸引臺資企業入駐。
發展產業,人才先行。但昆山懂工業、會技術的人才奇缺。昆山人打破“等靠要”思想,大膽突破人才“單位、部門所有”的障礙和“地區、城市封鎖”的限制,主動上門招賢納才,柔性引進“星期天工程師”,破解人才之困。
此后,舉辦全國縣(市)首期大型人才市場,舉辦創業周,組團去清華大學開展“昆山周”系列活動……一系列創新平臺和創新舉措,加速吸引集聚各路人才,開啟了昆山經濟的逆襲之路。從2005年起昆山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縣(市)中排名首位。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昆山也從以要素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對照光電、半導體、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醫藥四大產業分別繪制產業人才分布圖譜、重點企業人才需求圖譜,制定專業引才、平臺引才、金融引才、活動引才、企業引才和社會化引才“六大工作法”,“按圖索驥”、精準獵才,“引進一個領軍人才,集聚一個高端團隊,興辦一個優質企業,帶動一個新興產業,形成一個產業基地”的鏈式效應漸入佳境。由此,成就了光電產業園、小核酸及生物醫藥基地、高端裝備及精密制造基地、機器人產業基地等各類產業載體齊頭并進;還造就了工研院等產業創新發展的一批科創載體,成為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磁石”。
據統計,昆山的人才指數在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中連續五年位列縣級市第一,全市擁有院士團隊55個,國家級創新創業領軍型人才125名,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700名,人才貢獻率達50.9%。
增加城市“創”的濃度 培育人才科創生態圈
2019年7月11日,以“科創之城 預見未來”為主題的2019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昆山專場活動·中國昆山創業周盛大開幕。18個院士項目集中簽約、長三角·粵港澳共創昆山云孵化聯盟揭牌、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首批成果展示……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高度評價:“昆山占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發展格局很大!”
近年來,昆山突出人才科創引領,緊扣建設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主線,大力實施人才科創“631”計劃,融入長三角,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集聚地,打造人才科創的良好生態圈。
推動“一廊一園一港”科創載體建設,高標準打造科創園區,在全省率先推出科創產業用地管理辦法,探索工業小區納入市級國資平臺統一運作管理,啟動23個傳統工業區向科創園區轉型項目。
實施人才科創“631”資源配置計劃:統籌60%的資源要素,通過普適性政策,培育科創“森林”;安排30%的資源要素,放大政府引導效應,構筑科創“高原”;集中10%的資源要素,主動瞄準國家戰略,奮力攀登科創“高峰”。
創新實施“頭雁人才”工程,著力支持具備原創科技成果及轉化能力,能夠支撐產業鏈邁向高端的創新團隊,首批支持2個中科院院士團隊各1億元“包干式”項目資助。
隨之而來的是,深時數字地球研究中心、超算中心等一批院士領銜的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落地建設;寶能新能源汽車、氪空間全國總部等一批標桿項目成功引進;瀾起科技、大飛機新材料3D打印智能裝備等先進技術項目落戶;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啟動實施,催生了一大批以獵頭機構、咨詢機構、成果轉移機構、評估檢測機構為代表的“創新中間體”,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257項,合作金額達3.4億元。
“我們帶著技術難題而來,收獲的卻是專家助推企業轉型升級的‘金點子’。”在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上海專家技術診斷會上,昆山華航威泰機器人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
產業圈、人才圈、學術圈互相融合銜接,切實提升了創新環境粘性,形成了“才來昆山、創就精彩”的良好口碑。截至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升至45.9%;高新技術企業達1208家,居全國縣級市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3%,人才貢獻率達50.9%,人才綜合競爭力多年保持全省縣市第一。
讓人才感受“家”的溫度 營造安居樂業的“軟”“硬”環境
回想起1992年選擇昆山的原因,滬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吳禮淦說:“當初看中昆山,是看中了昆山的人。昆山的領導干部有擔當,有發展的急迫愿望,一定能把事干好!”
為企業人才提供高效、貼心的服務,是昆山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多年來,昆山致力于營造良好的人才安居樂業“軟”“硬”環境,讓人才在昆感受“家”的溫度。
整合設立15億元人才科創專項資金,今年,政府行政經費支出減少1.3億元,人才科創投入經費新增近2億元。建成運行人才科創發展服務中心,清單化提供275項政策服務、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真正實現人才和科創企業“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站服務”。連續舉辦人才科創企業專項服務月活動,出臺一系列政策,切實為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人才及家屬落戶、便捷就醫等提供優質服務……昆山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以“政策紅利”釋放“人才紅利”,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昆山。
“昆山的人才科創服務和氛圍讓我們能夠潛心鉆研、攻克難關。尤其是借助昆山市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能夠進一步與國內外大院大所開展廣泛而又緊密的技術攻關合作,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來昆山創業的高育龍博士說。他創辦的昇印光電公司,是一家科技型、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制造業企業,落戶昆山短短三年時間,年銷售額就超過3億元,年均增速800%以上,完成了全球第一款metal mesh無邊框手機觸摸屏技術開發,“圖形化的柔性透明導電膜及其制法”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
2019年2月,昆山被列為江蘇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作為縣域經濟領跑者,昆山將繼續以人才鋪就“昆山之路”,爭做改革尖兵,勇立時代潮頭!
部長點評
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帆:昆山,因開放而立、因人才而興。改革開放以來,昆山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引才用才觀念,以城聚才、以才促產、以產興城,讓人才領跑“昆山之路”,“昆山之路”成就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作為資源稟賦相對薄弱的縣域,我們在集聚人才的過程中堅持效率優先,由高端引領帶動基礎夯實,梯次構筑科創“高峰”“高原”和“森林”,同時積極打造獨特的城市特質,以一流城市集聚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創造一流產業,在激烈的人才比拼中努力贏得比較優勢,努力在建立自主可控產業體系中展現縣域作為。
(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