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徐工集團全地形車“鋼鐵螳螂”…… 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游行中,主題為“江蘇智造”、搭載多件大國重器的江蘇巡禮彩車驚艷了人們的目光。江蘇發達的制造業和“硬核”的工匠隊伍成為共和國瑰麗畫卷上的一抹亮色。
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圍繞高質量發展,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擔當推動技能人才工作再上新臺階,積極完善政策措施,推進產教融合,開展技能競賽,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技能人才隊伍快速壯大。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達392.9萬人,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連續7年新增高技能人才數全國第一。
扛起造就工匠的責任——技能人才數量列入現代化指標體系
從鄉鎮企業的萬千細流,到外向型經濟的澎湃之勢,再到發展創新型經濟繼續轉型,在改革開放的舞臺上,江蘇以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10.3%的經濟總量,成為中國的經濟高地。
技能人才是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步入新時代,著眼于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答好“高質量發展要走在前列”的時代答卷,江蘇省委、省政府自覺把培養造就大國工匠擺上重要位置?!耙囵B更多大國工匠,造就龐大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專題調研技能人才建設時如是強調。
一項項“敢為天下先”的舉措,彰顯著江蘇的擔當與氣魄:在全國率先將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列入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在全國率先將高技能人才列入高層次“雙創計劃”,引進的高技能人才同等享受引進高層次人才有關政策措施……
培養造就工匠成為江蘇各地黨委政府的自覺。蘇州深入推進姑蘇高技能人才計劃,無錫出臺規定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徐州開出“大禮包”加碼技能人才培養引進,常州啟動實施技能領軍人才培育、技能就業促進等八大工程,全省上下呈現出集中資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強勢推進的態勢。
細微之處見真章。今年8月,20歲的小伙吳晉卿勇奪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家具制作項目銀牌后,第一時間向揚州市人社局的同志表達了感謝。原來,他此前在一家民營企業工作,揚州人社局慧眼識才、真誠愛才,考慮到吳晉卿備賽條件有限,特意破格將其吸納為市級企業首席技師,并爭取其所在的公司成為市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給予經費支持,提供集訓保障。一路保駕護航,助推吳晉卿走上世界舞臺,取得了我國在該項目上的歷史最好成績。
上下齊聚力,全局一盤棋。江蘇的企業黨組織也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積極發揮著作用。徐工集團黨委實施“金藍領211”工程,建立目標責任制,要求各單位書記親自抓該項工作,努力推動培養技能人才。在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從職業資格獲取到開展內部培訓,從組織技能競賽到進行校企合作,全部由公司黨委負責。在公司黨委的有力推動培育下,目前公司技能人才達1200余人,占員工總數的57.1%,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動力。
人才鏈緊扣產業鏈——產業化導向提升工匠供給質量
“為什么光線暗下來,燈就亮起來?”“窨井蓋為什么會自動報警?”走進蘇州技師學院軌道交通訂單班,學生們正在討論學習。他們面前紅白相間、一比一仿真的地鐵車體非常搶眼。
實景實例教學,正是課堂常態。今年是蘇州技師學院與蘇州軌道交通公司開展合作辦學的第9個年頭。“入學相當于入職,畢業馬上能就業。由于前景好,同學們學習積極性格外高。”蘇州技師學院院長顧正明說。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產業鏈進入深入調整階段,技工院?!P門辦學’已無法適應經濟發展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苯K省人社廳廳長戴元湖說,作為向企業輸送人才的前端,技工院校必須緊跟產業變革和技術迭代更新步伐,及時做出反應,才能提升技能人才供給質量。
然而,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并不容易。長期以來,宏觀層面上人才政策、產業政策協同融合不夠,中觀層面上行業組織在產教融合中的作用缺失,微觀層面上一些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導致技能人才培養“學用脫節”。
直面這些問題,江蘇祭出了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的組合拳:從2014年開始,連續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監測研究,每年發布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實現緊缺職業(工種)培訓成果補貼全覆蓋,引導調動各方育才的積極性。同時,成立江蘇省技工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協作聯盟,舉辦重點技工院校、重點企業招生(招工)暨校企合作對接洽談會,搭建對接交流的平臺,打掉制約校企合作的“攔路虎”。
“我們每年會主動走訪五六十家企業,也有很多企業找過來。目前學院已和101家規模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開設了適應蘇州經濟發展的24個技能型專業。”談及近年來的校企合作情況,蘇州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毛錫鋒頗為驕傲。
“點對點”的合作,帶動了“面對面”的融合。截至目前,江蘇全省123所技工院校共與3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共同建立了1100多個實訓基地,開設了1000多個冠名班和訂單班,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累計超過13萬人。
這形成了多贏的局面。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鼓點催動下,江蘇省技工院校共開設15類227個專業,部分院校還積極探索開展國際化辦學,技工教育在服務大局中蓬勃發展。目前,全省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受到了家長的廣泛好評。企業更是受益匪淺?!昂献鹘档土宋覀冇诺某杀?,加快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對公司發展支撐作用明顯。”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王丹說。
產教融合賦能發展,傳統制造“人有我精”,新興產業蒸蒸日上,江蘇實體經濟闊步向前。
全社會開展崗位大練兵——競賽成為技能人才成長助推器
“面包改變了我的一生”。兩年前,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蘇州王森國際咖啡西點西餐學院的蔡葉昭穩定發揮,在4天里完成11個項目,成功擊敗了在這一項目中有著傳統優勢的歐洲選手,登上世界技能之巔。
穩扎穩打的背后,是扎實的基本功在支撐。在參加世賽前,95后的蔡葉昭先后參加了蘇州市、江蘇省乃至全國性的各類技能比賽,不斷地在“戰場”征伐,鍛煉了他良好的體能、精湛的制作技巧和過人的心理素質,讓他成功在世界賽場上綻放出奪目的光芒。
為夯實“塔基”、做大“塔尖”,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近年來,江蘇省構建起覆蓋全省的競賽網絡體系。這一體系以百萬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活動為統領,以世界技能大賽為龍頭,以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為主干,以各地、各行各業、各大企業開展的職業技能競賽為基礎,省、市、縣三級縱向到底,政府、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橫向到邊,成為技能人才成長的助推器。
“2018年,我們共組織各級各類賽事496項,參賽練兵近800萬人次?!苯K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表示,推動技能競賽向全社會、全方位、全領域延伸,讓競賽練兵走入各行各業、走進千家萬戶,就是要讓更多的年輕人精進技藝,最終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去年,38歲的砌筑工高海建奪得“江蘇技能狀元”,一舉成名后,身邊人對他開始“高看一眼”。高海建說,砌筑工比較辛苦,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愿意干。競賽的舉辦,讓社會感受到了工匠們的價值。“冠軍不是終點,以后我要更加努力!”眾多像高海建一樣的技能人才在比學趕超中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相關行業也從競賽中“嘗到了甜頭”。家政服務業通常從業門檻較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如何規范行業發展一直是個難題。去年舉辦的首屆江蘇省家庭服務業技能大練兵活動,吸引了10萬名家政服務員參賽?!按筚悩O大提升了各家政公司培訓員工技能的意識,直接促成54家實訓基地和33家省級家政行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設?!苯K省家庭服務業協會執行會長張喬說。
廣泛開展的技能競賽是“閱兵式”,更是“催化劑”“風向標”,推動江蘇大地上掀起了以賽促學、以賽代訓、以賽促改的熱潮。近年來,常州技師學院系統研究世賽理念、技能標準、評價體系,升級傳統專業,新開設了工業機械裝調、原型制作等10余個新專業,辦學質量大幅提升,成功斬獲世賽金牌、銅牌、優勝獎等獎項。各類大賽成果的轉化,有力增強了江蘇驅動創新發展的“源動力”。
立起崇技尚能的價值導向——技能人才“香”起來多起來
現場表演技能絕技,講述技能人才事跡,啟動龍城工匠線上展館……2018年9月17日,作為中國常州科技經貿洽談會的重要篇章,常州市隆重舉辦“智造名城匠心筑夢”主題活動,在全市營造出尊崇工匠的濃郁氛圍。
不同的制度安排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技能人才勞動收入的“性價比”不高,職業尊崇感不強、社會認可度不高,是導致人們不愿從事技能工作的重要原因。為了讓工匠真正“香”起來多起來,近年來,江蘇不斷完善政策機制,樹立鮮明的價值導向,有效促進了人們學習工匠、尊重工匠、爭做工匠。
“我們公司實現技能津貼制度,從中級工到高級技師可獲得300元-1200元不等的津貼補助,技能和管理崗也是打通的?!敝刑熹撹F集團高級技師孟凡挺說。江蘇創新激勵使用機制,規定企業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不得低于本單位管理人員人均工資增幅,加大對各類技能大賽優秀選手獎勵力度,建立省級以上各類技能大師工作室358個,為領軍人才發揮作用搭建舞臺,充分釋放其創新創造活力。近5年,孟凡挺率領的維修工段已取得12項國家專利。
為了提升工匠精神的濃度,去年,江蘇省政府設立“江蘇技能大獎”,每兩年評選10名江蘇大工匠,給予10萬元一次性獎勵,同時選樹100名江蘇工匠。各地也紛紛推出“龍城工匠”“揚家匠”“彭城工匠”等評選表彰活動,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獲得江蘇技能狀元稱號后,徐工集團電焊工閆振心無旁騖,堅持“一世謀一業”,技術更加精進,制定的焊接規范每年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200余萬元。
催生工匠的“春天”,還需加強關心關懷。江蘇積極引導用人單位聚焦工匠們的“關鍵小事”,及時幫助解決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家屬就業等問題。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實施“體面工程”“關愛工程”,公司領導定期與一線工人“面對面”傾聽訴求,每年組織1次職工健康體檢、職工療養、退休禮等活動。江蘇上上電纜集團專門為5位優秀高技能人才劃出專用停車位……一項項措施,匯聚成一股股暖流,激勵著工匠們不斷拔節成長。
大匠匯聚,塑造了江蘇昔日的發展“筋骨”。與時偕行,日益壯大的工匠隊伍,正支撐著江蘇經濟發展“新傳奇”絢爛展開!
(孫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