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行走在青海高原大地,從河湟谷地到草原深處,從瀚海戈壁到環湖流域,生態美景盎然如初,特色產業生機勃發,群眾生活蒸蒸日上。數不盡的發展創新探索,唱不夠的幸福歡歌,蕩漾在草場湖泊,鳴響于山澗峽谷,拂掠過重巒峰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青海、情注高原,三次赴青海考察調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青海發展擘畫藍圖、把脈定向。
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2022年7月,來自38個中央和國家機關、20家中央企業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6個援青省市的441名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大美青海,接續扛起對口援青光榮使命。
大地為紙、山川作墨,實干擔當寫華章。青海的需求在哪里,援青力量就匯聚到哪里。三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援青干部人才把青海當家鄉,用青春、智慧和情懷書寫援青壯麗詩篇,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貢獻。
點“綠”成金 依“高”而起
產業“四地”拔節生長
共和縣龍羊峽水庫,一望無際的綠色水面宛如巨大的鏡子,倒映著四周的山巒。水面上整齊排列著數個大大的圓圈,“圈內”養殖著被譽為“冰海之皇”的三文魚。2025年5月22日,首批龍羊峽三文魚產品順利通關進入日本市場,實現了我國三文魚出口日本“零的突破”。
這是“小組團”援青的生動縮影。“小組團”援青短平快,靈活精準,有針對性地幫助專項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援青干部“小組團”集中優勢資源,破解三文魚養殖技術難題,幫助企業進行審計把關、出口退稅、打開市場,助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龍羊峽水庫三文魚養殖形成多元一體產業鏈條,國產市場占有率超三分之一。
同樣是發展三文魚產業,門源縣冷水魚基地在一批批援青干部的接力幫扶下蝶變升級,實現了“高原上培育,深海里養殖”,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魚苗供應基地。在這里孵育的三文魚幼苗“游”向全國,匯聚成當地百姓的致富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海時強調,要有效集聚資源要素,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產業“四地”是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最佳選擇。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優勢,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壯大支柱產業,是關鍵點,也是難點。
堅持受援地所需、支援地所能,援青干部謀在先、想在前,助力綠算產業發展、文旅對外推介、數據援青、招商引資等中心工作取得成效,讓更多特色產業由無到有、由弱轉強,因“冷”而興、依“高”而起。
引進先進種植養殖技術,推動農牧業現代化發展。山東援青干部周磊連續六年堅守雪域高原,深入了解牧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進牛棚、羊圈,積極推廣藏羊、牦牛先進養殖技術,幫助對接青海和山東產銷合作,推動海北州優質產品走出青海、走向全國。
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上海援青團隊接過接力棒,發掘打造久治縣女兒灣景點,實現了當地文旅產業主體從無到有的跨越。華能集團援青干部藺通和天津市援青團隊協力合作,通過整村易地搬遷,實現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尖扎縣德吉村的幸福蝶變。“達巴家的餃子最好吃。”藏族同胞達巴在村里辦了農家樂,經營藏式餃子。這幾年,他積極參加援青項目開展的餐飲技能培訓,“柴火雞、川菜、火鍋都會做,生意越來越紅火”。
各支援方支持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項目,一大批政務和行業數據、重大項目、企業源源不斷匯聚青海。江蘇支持青海零碳產業園建設,浙江積極推動“數據援青”。從春晚上驚艷世界的東北秧歌智能訓練,到服務“東數西算”的算力基地,三江之源加速轉型高原綠算藍海。
一碗拉面牽起蘇青情。致力于打造“青海拉面”品牌,在援青團隊努力下,江蘇推進青海拉面進機關、進高校、進高速公路服務區、進企業的“四進”活動,助力更多農牧民通過“一碗面”務工增收,青海籍人員在江蘇開辦拉面店近3000戶,從業人員1.1萬余人。
從高寒缺氧的三江源頭,到水草豐美的祁連深處,再到溝壑縱橫的河湟谷地,援青干部人才扛起“源頭”責任擔當,缺氧不缺精神、山高干勁更足,闖市場、征遠途,帶領群眾興產業奔共富。
當橋梁、做紐帶,援青干部人才積極協調溝通,對口支援省市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與青海豐富的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新理念、新思維,猶如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青海大地。
在援青干部人才的帶動下,當地干部思想破冰、信心足了,群眾富了、干勁足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干群齊心,點“綠”成金,產業“四地”拔節生長,深度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
有人問:你們不遠萬里來到高原,身體接受挑戰,忍受孤獨寂寞,還要東奔西跑協調資金、推進項目,值嗎?
援青干部人才說:這里有廣闊的舞臺,這里有群眾的期待,能在這里干點事情,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呢?
凝聚“滿天星” 成就“一團火”
“組團式”支援幫扶造血賦能
西寧市元朔山下,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紅墻黑瓦在高原陽光下格外醒目。高二學生門帥來到學校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進行機器人工程設計編程,為航天創意賽做練習準備。作為為果洛學子開設的“飛地辦學”學校,承載著果洛群眾對教育的殷切期盼。7位援青教師跨越2000多公里,像格桑花兒一般扎根這里,用心點亮高原孩子的夢想之光。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援青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年來,援青六省市實施民生領域項目235個,改善了農牧民住房、交通和安全飲水條件。對口援青六省市累計投入援青資金55.46億元,實施援建項目1406個。
3年里,醫療、教育“組團式”援青工作正式納入中央干部人才對口支援幫扶范圍體系,“組團”改變“單兵作戰”模式,釋放組團優勢,更從管理制度、人才培養等方面補短板、強弱項,以“輸血”促“造血”。
這是令人暖心的數字。14家重點幫扶縣醫院提前兩年實現“二乙清零”,有8家醫院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20家“組團式”受援受扶州縣醫院急危重癥救治“五個中心”全部建成,門急診量、住院人數和手術量整體增長了10%以上。5家省級醫院、6家州人民醫院、29家涉藏縣人民醫院開設“援青門診”,援青醫療專家常態化坐診。玉樹州州域內嬰兒死亡率從13.59%降至1.77%。
這是讓人感慨的場景。“我們也做不了啥,就給上海人民獻點血吧。”“組團式”幫扶“師帶徒”培養機制下選送至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進修的2名藏族和1名回族醫生心懷感恩,周末在虹口區魯迅公園門口的獻血點主動擼起袖子無償獻血,血濃于水的民族親情感動著滬青兩地。
這是令人溫暖的畫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了2名牧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援青專家、瑪沁縣人民醫院院長朱鑫璞邀請15名上海醫學專家開展了2個半小時的遠程多學科會診。增設門診、遠程會診、送醫下鄉相繼展開,響應急診、定制方案、聯合診療落地見效,患者對援青專家們豎起大拇指,直夸“是我們的好‘曼巴’(藏語:醫生)”。
這是令人心安的話語。“這道題不難,我們慢慢解。”這是澤庫縣第一民族中學援青校長姜偉的口頭禪。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澤庫縣,經濟發展緩慢,他爭取到愛心企業專款,努力保證孩子們每天吃一個雞蛋。
這是令人振奮的趨勢。有的本地醫生之前不敢留病人,“怕治不好耽誤了”“拿起手術刀就緊張”,在援青專家的指導下,現在能獨當一面主持多項手術。受援學校不少教師之前不敢報名參加教研比賽、評職稱動力不足,如今“積極想課題、比賽有底氣了”,還“主動申請去當班主任”。以前羞澀不敢講話的孩子們,現在“隔老遠都鞠躬叫老師”,更愛學習了,笑容更多了,“考上大學回來建設家鄉”寫在他們的心愿單上。
這是令人雀躍的跨越。海北州曾是青海省唯一沒有三級醫院的藏族自治州,當地醫療條件亟待提升。山東選派51名醫療人才支援海北州第二人民醫院,全體成員眾志成城,助力醫院提前8個月完成三級綜合醫院驗收。海北州沒有三級醫院的歷史被成功改寫,中國內陸地市級行政區擁有三級醫院的“拼圖”,拼上了最后一角。
“組團式”支援幫扶,不僅能幫助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給受援地留下一支能自己解決問題、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好辦法來了——支援一所學校、示范一個地區。受援地對接支援省市開展“雙向組團”,打通了人才培養立交橋,實現人才“請進來、走出去”培養的雙向奔赴。依托“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和“雙向組團”模式,3年來先后培養本土骨干教師1017名。
好老師來了——“援青不僅要治病,更要培根。”2024年3月,澳門游客林女士突發急性腦梗死,兩名海西州本地醫生在浙江專家遠程指導下,獨立完成高難度取栓手術。援青專家與骨干醫生結對,從“手把手教”到“放手干”,實現了“浙江技術”向“海西能力”的轉化。曾經需要奔波500公里求醫的患者,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救治。
好幫手來了——2023年,一座“永不閉館”的電子圖書館在海西州高原拔地而起,讓醫護人員在診療間隙即可觸摸醫學前沿,將“學術氧氣”輸送到高原。一位年輕醫生感慨:“過去查文獻要托內地同學幫忙,現在點點屏幕就能看到全球最新研究。”
真情實意扶,真金白銀投,真抓實干幫,帶來了沉甸甸的收獲。收獲牧區之變,草原上最美麗的建筑是學校、多家醫院舊貌換新顏,患者住上了明亮潔凈的病房,“條件不比一線城市醫院差”;收獲學子之幸,藏族學生麻切仁措成為首位上海音樂學院果洛籍學子,從青藏高原走入音樂殿堂,牧區學子考上心儀大學、奔赴夢想;收獲群眾之信,20家州縣受援受扶醫院轉診率下降至7.49%,有些患者慕名追尋援青專家看病,青藏高原上的各族群眾也能實現“小病不出縣、中病不出州”。
星火燎原,海山同心。四面八方的援青力量,用真情和智慧澆灌民族地區未來的希望,改善了民生,筑牢了醫療教育根基,更在高原兒女心中撒播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雪域高原書寫初心答卷
“把資料書籍、衣物搬到了青海,看著收拾出來的宿舍,心安了,氣定了,歸屬感、責任感更加強烈。”踏上高原,援青干部人才就視青海為家鄉,視群眾需求為導向,視群眾滿意為目標。
來青為什么?在青干什么?離青留什么?回去帶什么?援青干部人才執著求解、生動踐行。
答案是急難險重面前的挺身而出。2022年8月,青海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影響,并經受了極其復雜嚴峻的多輪疫情沖擊,“援青人”初上高原就進入戰斗狀態,在應對急難險重任務中投入火熱的援青實踐。災情面前顯擔當,洪流之中見本色。積石山地震中,各支援方連夜組建起14支醫療隊趕赴一線義診,第一時間協調近600套活動板房、6200余萬元救災資金和物資。白天防疫、晚上防汛,排查隱患、疏通河道、轉移群眾,3年來,援青干部人才奔走急難險重任務一線,凝聚起戰勝災情、重建家園的信心與決心,成為青海各族人民的堅強助力。
答案是民族同胞的心心相通。援青為橋,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援青專家湯聲聲發起成立青海第一支鋼琴和非遺民族器樂組合“果洛州阿尼瑪卿組合”,作為音樂思政課的主力軍團隊,翻越雪山、走過崎嶇山路,為果洛州近2萬余人次奏響32場次主題音樂思政課,并在全國多地展演,奏響民族團結最強音,成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張“金名片”。“我離開了,但‘阿尼瑪卿’會一直留在果洛。”援青即將結束,面對離別,湯聲聲哽咽了,“在這里,我找到了最寶貴的人生價值”。
答案是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多方爭取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每年組織學生赴上海開展“滬果情 同心緣”紅色研學。從中共一大會址的百年黨史尋根,到錢學森圖書館的科學家精神感悟,從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技成就體驗,到與上海學生的同上一節課,孩子們帶著“為何能有此機會”的問題啟程,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任實職、給實權、擔實責。青海把援青干部人才作為寶貴資源,充分信任、大膽使用。“高看一眼分實工,讓我們責任更大,融入更快更深,與當地干部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真正在一起承擔發展重任。”援青干部藺通說。濃濃的誠意,殷殷的期盼,讓廣大干部人才凝心聚力、步調一致,在高原熱土踐行初心使命,書寫援青答卷。
一人援青,全家援青。援青干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擔都壓在了另一半的肩上。“這里的百姓更需要我們。”囊謙縣人民醫院院長岑強遭受巨大家庭變故,依然仁心不改,培養“帶不走”人才隊伍。
高寒缺氧對健康的侵蝕不言而喻。經歷過頭痛、胸悶、失眠的高原反應后,記憶力開始衰退,疾病不期而至,僅2024年因高原疾病住院治療的援青干部人才就有40多位。
日復一日的奮斗中,不少援青干部人才皮膚黑了、頭發白了,身上也開始有了糌粑酥油味,與當地群眾情誼更加深厚,“像是地地道道的高原人了”。“來到高原,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切的認知。組織和群眾對我們的大力支持、熱情關心,讓我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激勵著我們忠誠履職,不辱使命。”1000多個日日夜夜,援青干部人才辛苦而快樂,緊張而忙碌,平凡而出彩。
這里是海拔的高地,更是精神的高地。“援青是難得的黨性鍛煉,是刻骨銘心的經歷。我們來這里三年,當地干部群眾則要一直奮斗在這里。幫助他們,也讓自己受了教育。”干部人才磨礪了意志、增強了斗志、提高了本領,在援青實踐中快速成長。
“緣青”“援青”“圓青”。一雙雙援助之手,將中央暖融融的關懷、各地熱騰騰的情意,匯集成最溫暖的力量,開出幸福的花兒。
在海南州幸福灘,有一片荒蕪的山坡。援青教師徐紅芬每年都組織老師和學生到山坡上種樹,幾年下來,種出了一片蒼翠的樹林。她覺得,“教育幫扶就像種樹一樣,需要綿綿發力、久久為功。”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還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才扎進這片熱土,接好接力棒,與青海干部群眾攜手,寫下建設美麗高原的新篇章。
(李肖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