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南京,茉莉飄香;雪域的拉薩,格桑綻放。自2022年6月16日進藏以來,江蘇省第十批全體援藏干部人才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對口援藏這個“國之大者”,持續加大對口支援力度,拓展雙向合作廣度,提升交流交往熱度,以“挑大梁、走在前”的使命擔當,推動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走深走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對口援藏目標任務,有力推進拉薩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確保江蘇援藏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做好援藏援疆等對口幫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蘇藏兩省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安排,持續推動江蘇援藏工作打頭陣、走在前,5月27日至6月1日,由江蘇省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拉薩市委員會、拉薩市人民政府、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市前方指揮部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江蘇拉薩周”系列活動在南京啟幕,以文化為橋、以產業為媒,全方位展現拉薩自然人文魅力與蘇藏協作碩果。5月28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在南京會見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肖友才帶隊的拉薩市黨政代表團。5月27日至30日,拉薩市黨政代表團分別赴南京、鎮江、蘇州、泰州學習考察。
這場跨越3800公里的“雙向奔赴”,既是江蘇援藏30周年的成果檢閱,更是新時代蘇拉協作再出發的動員號角。從老門東的文創市集到高校講堂的學術研討,從招商推介會的項目簽約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探索,一系列活動串聯起雪域高原與江南水鄉的深厚情誼,勾勒出“茉莉格桑共芬芳”的時代圖景。
文化搭臺
多維展演勾勒雪域風情
“當《歡樂熱巴》的鼓點在老門東響起,藏裝舞者的紅袖與青磚黛瓦相映成趣,那一刻,拉薩的豪邁與江南的溫婉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5月27日,第二屆江蘇拉薩周文化活動在南京老門東啟幕,攝影展、文創市集、非遺展演、燈光秀等板塊同步亮相,拉開了蘇拉文化交融的序幕。
每天下午3點至晚9點,“拉薩好物市集”準時出攤。“拉薩禮物”文創鋪里,唐卡畫師現場勾勒礦物顏料的細膩紋路;“藏餐體驗”美食攤前,酥油茶的香氣與青稞餅的焦香交織;“藏醫藏藥”養生坊中,藏醫師正為市民講解“三因學說”的養生智慧。南京市民王女士捧著剛買到的藏香感慨:“以前只在書本上知道拉薩,現在通過這些非遺手作,仿佛觸摸到了雪域高原的文化肌理。”據統計,活動期間每天吸引超萬名市民游客打卡。
5月28日下午,“茉莉格桑共芬芳 蘇拉攜手走在前”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拉薩市歌舞團的《歡樂熱巴》以艷麗服飾和靈動舞姿展現西藏人民的豪邁,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的評彈《江南》則以吳儂軟語勾勒水鄉柔情,兩種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同臺演繹,恰如“茉莉與格桑”的芬芳交融。現場播放的江蘇援藏30周年成果匯報片《星火——江蘇援藏接續奮斗》,以鏡頭語言回溯了11批次1026名援藏干部人才的奮斗足跡:從援建學校醫院到培育特色產業,從引入江蘇技術到輸出高原特產,30年接力讓拉薩的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肖友才在致辭中發出邀約:“讓江蘇企業放心投資、游客放松心靈、英才安心奮斗,此心安處是故鄉,來了就是拉薩人。”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忠偉則表示,江蘇將“持續提升交往交流交融熱度,打造多層面、多渠道、常態化的合作路徑”。啟動儀式上,拉薩市產業強市母基金與毅達資本、拉薩市委人才辦與南京人才集團的簽約,標志著蘇拉合作從文化層面邁向更深層次的機制化協同。
當晚,作為第二屆江蘇拉薩周的重要活動之一 ——“江蘇心?拉薩情”致敬援藏干部人才專場演出在南京舉行。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歷屆援藏干部人才代表和南京市民700余人觀看演出。專場演出以《共沐春風》《山海和鳴》《大道同行》三大篇章串聯,以音詩畫、歌舞、音樂劇、訪談等多元藝術形式,全景式展現蘇拉兩地干部群眾自1994年對口支援以來結下的深厚情誼,譜寫出一曲民族團結、山海同心的時代贊歌。
產業唱戲
項目簽約激活發展動能
“總規模15億元的拉薩市產業強市母基金已啟動投資,六大類35條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集成發布,我們誠邀長三角企業家走進拉薩,共享雪域高原的發展機遇。”5月29日,第二屆江蘇拉薩周招商推介會在南京舉辦,拉薩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白瑪玉珍的政策推介,讓會場內的企業家們頻頻點頭。
推介會以《天湖之舞》與《向陽花開》的舞蹈聯動開場,寓意蘇藏合作如朝陽般蓬勃。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俞金紅透露,自1994年對口援藏以來,江蘇累計投入援藏資金81.9億元,實施項目750多個,形成“藏品入蘇,蘇品進藏”的合作格局。“如今的拉薩,正聚力‘四個創建’,做強九大產業,而江蘇的技術人才優勢與拉薩的資源市場優勢,完全可以在產業轉移、文旅融合等領域擦出更多火花。”
政策推介環節,拉薩市政府黨組成員、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陸文忠詳解“六個堅持”發展策略: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文旅主導產業,堅持交通先行完善基礎設施,堅持服務所需優化營商環境。他特別提到,拉薩已建成六大類35條招商引資政策體系,并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從審批到落地,我們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務”。拉薩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大使宋春蓉則以“匠心傳承”“純凈之源”“詩與遠方”為關鍵詞,推介藏香、唐卡等非遺產品,拉薩天然飲用水及布達拉宮、羊卓雍措等文旅IP,“每一件好物都承載著千年文明,每一處風光都訴說著自然傳奇”。
最受關注的項目簽約環節,15個項目協議投資36.05億元,涵蓋金融產業、數字經濟、食品加工等領域。其中,“未來網絡高原創新實驗室”的揭牌尤為亮眼,紫金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韻潔現場解讀:“我們將把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的成果應用于拉薩,為高原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支撐。”洋河股份副總裁張學謙分享了拉薩“朗熱酒村”項目成果,這個由江蘇企業主導的產業援藏項目,正成為“飄香全球的西藏產業新名片”;魚躍醫療西藏公司總經理謝明成講述了在藏布局制氧設備產業的實踐;拉薩康達控股董事長馮敏則分享了“藏企入蘇”的破圈之路,“我們既讓西藏特產走進長三角,也把東部技術引入高原,這是雙向奔赴的共贏。”
據統計,江蘇第十批援藏三年間,累計落實312個援藏招商引資項目,協議投資額59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37億元,位列17個援藏省市首位。“產業援藏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要打造‘造血’機制。”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李江新介紹,江蘇已助力拉薩形成墨竹“一桶油”、林周牦牛產業、達孜林卡經濟等“一縣一業”格局,并打通“藏品入蘇、蘇品入藏”雙向通道,累計銷售拉薩好水好物達1.12億元。
同心筑夢
共同體意識深耕人心
5月29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逸夫館內,“第二屆江蘇拉薩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拉開帷幕。這場由南京大學、西藏大學、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主辦的學術活動,吸引了150余位專家學者、援藏干部與高校師生共話民族團結。
活動現場,三項合作簽約儀式備受矚目:南京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與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簽署研究合作協議,將聚焦學術協同攻關;與拉薩市教育局達成合作意向,推動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地方教育體系;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與西藏大學攜手,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文化交融研究。西藏大學校長助理劉偉表示:“江蘇援藏不僅促進了拉薩發展,更增進了兩地情誼,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指出,南大與藏大雖遠隔千里,但“志道相契,共同肩負著服務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此次合作簽約,通過構建學術交流平臺與協同機制,為根脈相連的中華文化在數智時代煥發新生注入動能。
“唐以后一千年,中華民族凝聚發展既要有政治整合的‘硬線索’,也要有文化融合的‘軟線索’。”在主題宣講環節,南京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華濤教授從歷史視角梳理了中華民族在政治整合與文化融合中的發展邏輯,揭示了“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路徑;西藏大學拉巴次旦教授以西藏千年古跡中的文化元素為例,解析各民族在建筑、藝術、宗教領域的交流互鑒,“布達拉宮的壁畫里有漢地的飛天,大昭寺的梁柱雕刻著藏漢交融的圖案,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實證。”
事實上,江蘇援藏始終將文化交融作為鑄魂工程。2023年,“圣潔拉薩·茉莉格桑共芬芳”高鐵冠名列車從南京首發,讓拉薩風光飛馳在江南大地;2024年,秦淮燈會首次“綻放”拉薩,50組融合“江南煙雨”與“吉祥八寶”的燈彩點亮高原夜空。在文化潤藏方面,江蘇援藏2024年向拉薩市圖書館捐贈價值500萬元的圖書10萬冊,聯合企業捐贈價值30萬元的科教物資,年均組織近2000人次拉薩青少年赴區外交流,“手拉手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如火如荼。
“長江水連雅魯藏布江,共飲一江水,同筑一個夢。”6月9日首映的拉薩首部原創音樂劇電影《天·夢》,以藏族姑娘卓瑪的追夢歷程為主線,串聯起江蘇援藏真實故事。正如影片主題歌所唱,這些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活動,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于各族群眾心中。
援藏印記
三十載澆灌格桑花開
“以前養牦牛七八年才能出欄,現在靠示范園的優良品種,5年就能賣上好價錢!”林周縣養殖戶格桑旺久的笑容,是江蘇第十批援藏工作成效的生動注腳。隨著第十批援藏干部完成三年周期任務,一組數據勾勒出援藏“答卷”:累計投入15.36億元援藏資金,165個援藏項目完工,國家“十四五”援藏考核位列第一等次,全方位助力拉薩長治久安與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興藏方面,江蘇援藏干部打造了多個“首個”工程:投資1.5億元的林周縣松盤鄉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是西藏首個全產業鏈綜合性農牧示范園,通過引入優良牦牛品種,將出欄周期縮短3年,帶動養殖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通過“產、學、研、旅”融合發展,吸引15家企業入駐,產值突破3800萬元,50多名西藏高校畢業生、70多名產業工人在此穩定就業,草莓、水果西紅柿等“江蘇味道”成為拉薩市民新寵。
民生改善是援藏工作的核心命題。在曲水縣協榮村,泰州市援藏工作組投入資金新建道路3萬平方米、鋪設污水管網8000米,讓昔日“塵土飛揚”的村莊變身“美麗鄉村”;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在江蘇援藏醫療隊幫扶下,建成拉薩縣級醫院中唯一的百級手術室,引進消化內鏡設備,“臥床十幾年的患者術后自己拄拐走出手術室”的故事,成為“組團式”醫療援藏的動人注腳。教育援藏同樣成果斐然,拉薩江蘇實驗中學2024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94.69%,一本上線率71.79%,較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藏文班理科成績居全市高中首位,被稱為“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
文化潤藏工程則讓江南風與雪域情深度交融。江蘇投入1500萬元修繕林周農場,讓這座建于1966年的農場成為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地標;培訓文旅行業骨干160人,為拉薩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在南京老門東啟幕的江蘇拉薩周文化活動,也正是文化援藏的創新實踐——當藏戲面具遇上金陵剪紙,當青稞酒撞上洋河大曲,兩種文化的碰撞孕育出“茉莉格桑共芬芳”的新意境。
從1994年首批援藏干部踏上雪域高原,到第二屆江蘇拉薩周在南京啟幕,30年光陰流轉,江蘇與拉薩已從單向支援走向雙向奔赴。老門東的文創市集里,藏香與茉莉花香交織;招商推介會的簽約臺上,產業合作的藍圖展開;高校講堂的研討中,共同體意識的根基深植。這場跨越山海的協作,不僅讓拉薩的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更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
正如啟動儀式上舞蹈《歡樂熱巴》的豪邁與評彈《江南》的溫婉,早已超越藝術形式,成為蘇拉協作的生動隱喻。當長江水與雅魯藏布江的浪花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交匯,茉莉與格桑的芬芳必將在更廣闊的天地間交相輝映,共同書寫援藏事業的時代新答卷。
今年,新一批援藏干部已順利抵達拉薩,將繼續助力受援地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在“挑大梁、走在前”的使命召喚下,雪域高原與江南水鄉的故事,正翻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楊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