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塑料瓶到一卷色紡面料,從一張廢舊漁網到一件功能衣物,這條綠色轉型之路上,淮安市洪澤區高新紡織產業黨委牽線江南大學、東華大學專家,幫助突破再生纖維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近日,江蘇佩浦科技集團總經理王志鵬拿著剛下線的高端面料,對黨建賦能產業創新的成效連連稱贊。
作為洪澤區主導產業,纖維新材料產業曾一度面臨企業協同弱、創新資源散、服務銜接難等問題。2022年,洪澤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成立高新紡織產業黨委,精準施策,吸納臺華新材、佩浦集團、翔宇紡織等55家鏈上企業,構建區委領導領銜、主管部門牽頭、龍頭企業帶動、職能部門協同的“紅鏈織網”體系,為洪澤高新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組織建在鏈上,推動黨建與產業深度融合
“以前企業招人靠‘單打獨斗’,現在產業黨委組織專場招聘會,一次就能招到46名技術工人。”江蘇三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竇啟玲介紹。紡織產業黨委成立之初便將組織覆蓋與作用發揮同步推進。在組織建設上,產業黨委選址新老片區交匯處,打造集黨建活動中心、產業交流平臺、人才培育基地于一體的陣地,實現陣地共用、資源共享;創新實施雙向培養機制,開展“強鏈興企”先鋒行動,設立100個黨員示范崗,虹緯紡織“勞模示范崗”“藍領工作室”帶動車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細紗班組獲評“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組建5個招商先鋒隊,通過鏈式招商、以商引商精準發力,今年以來已招引項目25個。
資源聚在鏈上,助力創新成果快速轉化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國化纖產業鏈創新大會上,產業黨委幫助智程無紡布(江蘇)有限公司對接3家下游企業,目前簽訂合作訂單5000萬元。產業黨委持續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破解“卡脖子”難題,搭建資源對接橋梁,讓企業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效益。
強化“外腦”合作。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東華大學等頭部協會和院校建立長期聯系,定期邀請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開展專題培訓,今年以來,組織鏈上企業參與“纖維材料新質生產力創新論壇”“中國長絲織造行業綠色發展專題研討會”等11場活動,鏈接項目資源信息20余條。推動三聯新材料、聯合化纖等企業與東華大學、淮陰工學院等院校共建實踐育人基地,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今年5月,組織8家重點企業赴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黨建共建暨專場招聘會,吸引300余名應屆畢業生參與,40余名學生達成就業意向。
注重“內功”修煉。依托三聯新材料鏈主企業,整合中下游企業和高校院所資源,集聚高層次人才12人,成功破解“再生纖維強度不足”等5個技術難題,獲批江蘇省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纖維新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入選全省典型案例。
服務抓在鏈上,加速產業生態圈形成
“我們提出技術人才需求,黨委很快協調相關部門解決,現在新生產線已順利投產。”佩浦集團負責人說,產業黨委的“三項清單”機制和“保姆式”服務,讓企業發展沒了后顧之憂。圍繞企業的“急難愁盼”,產業黨委推出“企業點單、黨委派單、部門接單”服務模式,制定《黨建暖“鏈”助企十項措施》,精準解決企業用工、融資、用地等問題。
用工方面,聯合人社部門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今年以來已幫助企業招聘職工500余人;融資方面,聯動人行、金融辦、商業銀行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為華龍無紡布、自然風紡織品等企業爭取授信近14億元,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壓力;用地方面,建立新落地項目監管退出機制,深入開展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利用,目前已盤活國鋁高科、宇天港玻等低效用地4000余畝,為佩浦集團等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空間保障。
“我們將持續激活產業鏈,以‘紅鏈引擎’推動纖維新材料產業加速形成生態圈,賦能建成千億級紡織產業集群。”洪澤區委常委、洪澤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加祥表示。
(周廣立 李彤 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