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福地,陶都宜興。自“百村提優、百村幫促”行動開展以來,宜興市堅持黨建引領提速提效推進重點幫促村、重點提優村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以“新、聯、紅、土、幫”五字秘訣破題,持續深化“雙百行動”賦能鄉村振興,這片浸潤著千年文脈的山水沃土煥發出蓬勃生機。
創新賦能,聯動聚合促發展
“雙百行動”中,宜興市鼓勵各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打造鄉村特色品牌,發展休閑農業、數字鄉村、文化創意、體育運動等新產業新業態。萬石鎮后洪村瞄準水芹產業,推動“農業+”跨界融合,開發出水芹羽衣甘藍果蔬飲等四款創新產品。與此同時,宜興市各鄉村積極開發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培育打造了一批網紅村咖、露營基地等文旅消費新場景。同時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數字化鄉村建設的新路徑,打造數字游民社區,將宜興山水資源與青年智慧深度融合。
以“六聯六共”黨建聯建機制為抓手,宜興市深化“村村聯建、鎮村聯建、村企聯建”模式,激活鄉村振興動能。在新莊街道核心村,依托與南京農業大學中藥教師黨支部建立黨建聯建機制,校地團隊聯合攻關百合種苗繁育技術,協同研發百合芽茶等6款深加工產品,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完善鎮村聯合發展平臺,近年來立項鎮村聯合發展平臺項目14個,項目總投資達2.6億元,產生收益1000萬元以上。聚焦蔬果產業難題,周鐵鎮建立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帶動1500戶農戶參與種植,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在高塍鎮梅家瀆村,村企聯建升級為“三方聯動”,建成4000畝新品種蝦苗基地。
盤活資源,黨建引領聚合力
太華鎮橋涯村以“毗鄰黨建”突破地域界限,打造“一日跨三省”特色文旅品牌;官林鎮官林社區通過黨組織結對共建激活“鄰星光”慈善基金……“雙百行動”啟動以來,一抹鮮亮的“紅”色貫穿始終,成為凝聚力量的關鍵密鑰。一方面,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深化“黨建+產業鏈”。另一方面,持續開展鄉村振興“書記項目”,廣泛組織動員黨員群眾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太華鎮胥錦村以入選全國第二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為契機,打造“新潮”紅色教育陣地,年均接待研學團隊和游客10萬余人次,2024年度村集體總收入超2300萬元。
一片茶葉、一朵玫瑰、一捧紫砂土……宜興市在開展“雙百行動”過程中,以“土”字訣撬動鄉村振興“大杠桿”。太華鎮乾元村挖掘本地茶葉資源,引進培育紫砂體驗館,促進周邊農戶每年每戶增收5000多元。徐舍鎮美棲村創建“美棲花田”品牌,構建“玫瑰+旅游+電商”模式,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帶動就業400余人。丁蜀鎮西望村通過成立合作社,培育紫砂特色產業,每年開展各類創業培訓20余場,免費培訓2000余人。如今,西望村紫砂產業已經發展成陶刻、雕塑、堆花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藝術體系,村民人均年收入近10萬元。
結對掛鉤,部門幫扶助提升
宜興市建立市領導、市級部門單位與經濟相對薄弱村“雙結對”掛鉤機制,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效。各結對掛鉤部門深入調研,與結對村共同謀劃制定“一村一策”的結對掛鉤方案,并建立聯絡員制度確保溝通順暢、落實高效。無錫市發展改革委結對西渚鎮橫山村,幫助村級謀劃經營性項目,結合茶禪文化打造月亮主題禪意水景,如今橫山村實現了“山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宜興市水利局推進移民后扶項目,擬新建物業用房,預計年增收入20余萬元。宜興市供銷合作總社與徐舍鎮芳莊村結對,共同投資建設冷庫項目,發展農產品冷藏保鮮、冷鏈物流等產業鏈延伸業務。
行至半山更登攀,宜興市將繼續以黨建為本、產業為主、生態為基、人才為要,不斷提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成效,將紅色基因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李楠 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