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縣師寨鎮魏堂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張大爺的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幾年最讓人舒心的就是搬進了新農村社區!”他笑著說,環境干凈整潔,晚飯后散散步,或者去廣場跟大伙兒跳跳舞,心里特別敞亮。更讓他感到便利的是,新村部就在家門口,辦理社保、開具證明抬腿就到。而最貼心的還要數老年食堂:“我們年紀大了,自己開火不方便。現在有鎮里村里補貼,一天花幾塊錢就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這日子過得真踏實!”
張大爺的幸福感,正是豐縣近年來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的生動寫照。當地始終將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建工作為“紅色主線”,緊緊圍繞“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目標,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構建起“黨建引領、多元增收、齊抓共治”的發展新格局。
在鍛造鄉村振興“主心骨”方面,豐縣打出系列組合拳。104名駐村第一書記全職在村,領辦村級“實事項目”100余件,成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創新推出的“金融村官”制度,通過《豐縣金融村官“1234”工作法》為鄉村注入金融活水,去年以來推動發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6.99億元。同時,專門設立“村集體經濟專干”崗位,讓100余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干部發揮專長;還動態儲備了1000余名后備人才,通過跟崗鍛煉、實地調研等方式持續提升村干部履職能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豐縣巧妙地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在各地開花結果:高效農業種植園里,陽光玫瑰葡萄、四季梨、羊肚菌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千余名群眾人均年增收900元,創造700余個就業崗位,助力15個村集體年收益突破20萬元。師寨鎮小韓村的羊肚菌“棚下經濟”、賈莊村350畝設施農業基地等特色項目,與大型糧食烘干中心、2萬噸集儲設施相互銜接,形成了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振興鏈。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豐縣創新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27家職能單位共同研究解決基層治理難點問題。針對重點村(社區),采取“一村一策”進行整頓轉化。在環境整治方面,“鎮—村—組”三級保潔聯動機制成效顯著,農村坑塘、溝渠得到全面修復,農業廢棄物處理機制同步建立。這些努力結出碩果:2024年師寨鎮成功創建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鎮,魏堂村、張后屯村等獲評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從組織建設到產業發展,從環境整治到服務優化,豐縣正以扎實的舉措,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繪就一幅宜居宜業的生動畫卷。這里的實踐表明,只要堅持黨建引領,激發內生動力,就能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賈可 張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