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堅持把抓好黨員教育培訓擺在重要位置,在推動全員培訓、強化全面保障、實現全面提升等方面持續用力,推動形成多要素融合、多環節貫通、多主體協同的培訓體系,全市黨員教育培訓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聚焦“全面覆蓋”,分層分類推動應訓盡訓
注重系統布局,宜興錨定“5年實現全體黨員輪訓”目標,全面起底供需現狀、精準測算任務總量,按年度制定《培訓計劃》,2025年排定市級層面班次53個、鎮(街道)培訓班次264個,并根據培訓開展情況進行動態更新,確保按期實現“人人皆學”。
優化培訓格局,宜興打造以市委黨校為主陣地、鎮(街道)黨(成)校為“分教區”、現場教學點位為主體的“1+18+N”陣地矩陣,實施基層黨建陣地新建和改擴建工程,構建“15分鐘黨群服務圈”,推動黨員“處處可學”。
為健全“市級示范培訓、基層兜底培訓”工作體系,宜興建立“班次申報—課程審核—定期調度”機制,確保抓實黨組織書記“關鍵少數”,基層黨組織全面覆蓋“絕大多數”。今年以來,各級班次培訓黨員干部超1.3萬人,全市310名村(社區)、308名市級機關黨組織書記全覆蓋走進縣級以上黨校參加培訓,各基層黨組織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通過專題講座、學習研討等形式,集中培訓黨員8萬余人次。
聚焦“全面保障”,從嚴從實推動促學增效
強化師資保障引學,宜興堅持“自主培養、外部招引”相結合,健全師資力量“送出去學、崗位上練、課堂中講”一體化提優體系,結合集體備課、交流授課、集中攻關、課程共建,推出更多優質課程,不斷提升師資綜合素養和課程質量。系統梳理長三角“一地六縣”黨員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名師名課資源,針對性建設3類數據庫,覆蓋現場教學示范點49處、名師18人,結合發揮江南大學宜興校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宜興研究院等高校駐地優勢,2025年上半年邀請專家學者開展“陶都大講堂”專題輔導3期。
優化課程供給深學,宜興建立“1+N”課程清單,即以學思想為主題主線,設置理論教育、黨性教育、能力提升等N個學習板塊,同步打造以智慧黨建平臺、“宜興黨建”電視專欄、“宜興先鋒”公眾號、遠程教育站點為主體的“四位一體”信息化平臺,年均發布高質量視頻課件30余部。同時,依托“一米講堂”特色黨課品牌,連續開發短而精、小而美的精品黨課20余門,廣泛組織送黨課進企業、優秀黨課展播等活動,推動優質課程直達基層一線。
豐富培訓形式促學,宜興將太華山新四軍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等30余個主學習點位串珠成鏈,開發“鐵軍之旅”“初心之旅”等研學路線15條,開展研學活動4300余場,吸引50萬余人次黨員群眾打卡。丁蜀鎮創新實施黨員教育培訓“琢砂計劃”,系統規劃理論強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強鎮、文旅陶都五大教學單元,開設“東坡講堂”“東坡夜讀”系列課程,開展沉浸式黨性教育100余場,覆蓋黨員4000余人次。和橋鎮靈活用好“鵝洲講堂”“板凳課堂”等學習平臺,組織“青和力”領學小組、“鵝洲青年說”等隊伍,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生產車間,開展各類一線宣講活動100余場,推動黨員教育入腦入心。宜城街道結合不同領域黨員特點,制定差異化培訓方案,采取專題教學、經驗分享、實境研學等多元形式,靶向提升教育培訓實效。
聚焦“全面提升”,有力有序推動學用轉化
先鋒行動解鎖善治密碼,宜興把課堂搬到為民辦事的現場,引領黨員主動站好“黨員先鋒崗”、認領“黨員責任區”,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000余條,合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2300余個,并用好“雙隊伍三報到四服務”工作機制,發揮“支部領航 紅網微治”基層治理服務團等牽引作用,上半年開展政策宣傳、公益講座、便民服務、文體娛樂等特色服務380余次,惠及居民群眾超4萬人次。
先鋒動能激發振興活力,宜興把學習“身邊榜樣”先進事跡作為黨員踐學“必修課”,通過邀請江蘇“百名示范”村(社區)書記講黨課、展播先進事跡等,激發黨員助力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組建“黨建領航奪旗爭先”鄉村振興服務團,開展“紅色直播間鄉村振興行”活動,建立“紅色直播間”12個,助銷農產品660萬元。
先鋒力量護航產業發展,為發揮機關領域黨員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過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宜興連續舉辦“陶都先鋒·書記說”“強作風擔使命建新功”等專題學習交流活動,引導紅色管家團、先鋒服務隊靠前服務,組織實施27個機關服務項目,舉辦政企座談會、先鋒直通車、政策直播間等活動60余場。
(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