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寶應經濟開發區東方紅社區,一場夜雨導致部分低洼路段積水,給清晨出行的居民帶來不便。居民郭鳳前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反映后,當天下沉帶班的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崔榮立即協調相關部門現場處置,調來排水設備緊急作業,很快便解決了問題。
“真沒想到,干部就在社區辦公,反應這么快!”郭鳳連聲稱贊。這樣的高效響應,是寶應縣系統性推動鄉鎮干部常態化下沉村(社區)、網格一線工作的生動縮影。
今年以來,寶應縣將干部下沉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制發干部下沉工作指引,明確要求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每月至少拿出三分之一工作時間,下沉至責任村(社區)或網格,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實打實解難。每個干部的責任范圍、接待時間、辦公地點都通過公開欄、微信群等渠道提前公示,確保群眾“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下沉干部人手一冊《民情日志》,詳細記錄群眾反映的各類訴求,無論是政策咨詢、鄰里糾紛,還是設施維修、養老認證,一律做到“登記—響應—處置—反饋”閉環管理,實現服務送上門、問題解決在一線。
為推動干部從“被動應答”轉向“主動破題”,寶應突出“現場回應”與“一線協同”,干部不再是矛盾問題的“中轉站”,而是被賦予現場調度和協調解決的權限與責任。簡單事項當場答復解決;需要多部門協同的復雜問題,通過“鄉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對接相關單位,必要時迅速召集現場協調會,做到“小事當天化解、大事聯動破解”。
寶應縣還通過制定責任清單、強化實績評價、建立常態化回訪督查機制,杜絕干部下沉“一陣風”“走過場”,確保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同時,把服務群眾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平臺,讓年輕干部在解決百姓急難愁盼中改進作風、提升本領。
自推行“干部下沉”以來,該縣鄉鎮干部累計下沉接待群眾1.2萬余人次,現場解決各類民生訴求超5300件。更為難得的是,一種信任、融洽的新型干群關系正在悄然形成。從最初的觀望試探,到如今的主動交流、熱情招呼,越來越多的群眾愿意向下沉干部掏心窩子、提真想法。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就在一點一滴的互動中越拉越近。
優質的治理,既體現在制度機制的完善,更書寫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細碎溫暖之中。寶應縣干部下沉網格聽民聲、解民憂的實踐,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更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形成了黨建引領下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善治新風。
(寶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