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載人深潛,與建設海洋強國密切相關。從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溝,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中國“蛟龍”的一次次深潛,聚焦全世界的目光。
從無到有,十多年來迅速成長的“蛟龍”,離不開一群“深海的哥”。“深海的哥”是“蛟龍號”首個潛航員葉聰給自己和其他潛航員起的外號。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觀禮現場,葉聰看著熟悉的“蛟龍號”在游行隊伍中兩次亮相,倍感驚喜振奮,他不由回憶起那些和藍色大海相伴的日子,那龍潛深海的難忘時刻。
去沖刺,深海里的“新鮮”行當
“深海的哥”這個行當隨著蛟龍號而生。在葉聰和同事們設計制造出深海潛水器之前,中國根本沒有“載人潛水器潛航員”這樣的職業。
2013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團隊獲得載人深潛英雄集體稱號,葉聰、付文韜、唐嘉陵、崔維成、楊波、劉開周、張東升7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獲得載人深潛英雄稱號。
這7人大部分是80后,不少人從深潛的初學者成長為有膽有識的潛航員,葉聰介紹,“有的身為副總設計師在陌生海域率先駕駛潛水器下潛,有的參與了潛水器設計、制造、調試和海試的全過程,有的是我國自行培養的專職潛航員。”
在所有潛水器中,載人潛水器復雜程度最高。潛航員“馭龍”探海需要“磨合”。而這只鋼鐵“蛟龍”的各項性能指標,更需要大量的海上試驗一一驗證和改進。試驗背后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探索未知世界,需要勇氣。“蛟龍”第一次下潛,挑戰的不過是50米,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卻讓大家很緊張。葉聰主動站了出來,熟悉蛟龍結構乃至每一個的零件,但依然繃緊了弦,“1個多小時的時間全身都是汗,感覺非常疲憊。”這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下潛只有38米,但葉聰坦言,后來10多小時的下潛也沒這么緊張。
深海不僅復雜,且一片漆黑,人的孤獨和恐懼感會油然而生。很多潛航員有通訊間斷,在海底漂了數個小時的經歷。但大家都毫無畏懼,還主動要求參加水面時間最長、最難受和最顛簸的試驗任務。因為大家明白,隨著每一次下潛,蛟龍又獲得了一次成長。
甘奉獻,耐得住工作的枯燥
雖然是新鮮行當,但“深海的哥”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光鮮——在漆黑深海,3個人蜷縮在內徑只有2.1米的密閉球艙內,常常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
“蛟龍”出碧海,也沒有絲毫浪漫可言。每次出海,大家都要離開大陸40到50天,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所有問題只能船上自己人解決。如果船上有隊員生病,像闌尾炎這樣的手術,都需要船長來開刀。
采訪葉聰數次,他一直避談“蛟龍”曾經歷的所謂“險情”。在潛航員看來,每一次下潛都必須一絲不茍,保證安全。“下得去,上得來”,是每位潛航員對蛟龍號的評價,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由于海流的影響,潛水器的姿態會有微小的變化,還要憑借我們的經驗操作機械手,進行毫米級的微調。我們這個過程十幾分鐘、半個小時下來,其實已經汗流浹背了。”團隊里的唐嘉陵曾這么描述自己的工作。
摸透在不同水深條件下潛水器的狀態和性能,冷靜應對深海中的各種復雜情況,熟練使用機械手對海洋生物和礦產資源進行采樣——潛航員不斷突破海試深度,讓不斷經歷調試的“蛟龍”更加安全可靠。在5年試驗性應用階段,“蛟龍”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
“每天在深海漂浮十多個小時,團隊成員之間也培養出了很好的默契,有時,隊友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他就知道該如何操作了。”葉聰說,隊友間這種深厚的情誼就是這樣結下的。
共成長,奮斗收獲幸福
“蛟龍”號7000米的設計深度,使它能夠潛入世界上99.8%的海域。自2013年蛟龍號投入應用以來,已經有數百位中國科學專家搭乘“蛟龍”號親臨海底,足跡遍及中國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各海區,直接觀測、測繪、取樣,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巨大的榮譽,是屬于全體參與‘蛟龍’號研制和試驗的工作人員。”作為載人深潛英雄集體的一員,1979年出生的葉聰屬于中堅力量,他和同伴們一樣深感自己的幸運,趕上了大有作為的時代。
從23歲參與設計中國第一臺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到今年40歲作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蓄勢沖擊地球負極。葉聰見證了載人深潛器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榮譽激勵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做更多工作,去獲得更多成果。”這段時間,葉聰一直忙著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工作。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萬米級載人艙,通過驗收后的潛水器已經進入全面總裝階段。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我們的團隊正在為這一目標奮進。相信不久后,我們將實現萬米深潛的這一夢想。”葉聰表示。
隨著海洋強國建設的不斷推進,“深海的哥”這個隊伍會越來越強大,各領域的高精尖人才儲備也會越來越多。如今,中國深海裝備事業正經歷飛躍式的發展。沖入海洋科技“禁區”,這群奮斗者的昂揚青春姿態,必將定格成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進程中的深刻剪影和永恒記憶。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