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見到泰州市海陵區城中街道中山社區黨委書記管亞莉,她就用“三多三高”概括社區呈現出的特點:“三多”是指老人多、老小區多、老黨員多。“三高”是指文化層次高、服務要求高、管理難度高。
邊走邊聊,記者得知,中山社區地處老城區中心,面積0.36平方公里,總人口9856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3561名。社區黨委有黨員216名,其中70歲以上的黨員127名。有6個小區,基本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敞開式無物管小區。
“我姓管,當好社區管家義不容辭,但真正把社區管好,還需要廣大居民主動參與。”管亞莉說。如今,社區里看似雞毛蒜皮的每件小事,幾乎都有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先后攬下“省文明社區”“省民主示范社區”“泰州市十佳和諧社區”等金字招牌,她本人也榮獲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以文化人,社區有了“私人定制”報紙
一進社區辦事大廳,《我們的中山》報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原來,社區離退休老人多,而且以教師、醫生等知識分子居多,讀書看報成為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5年3月,社區報創刊、每月一期,辦報宗旨也很明確——讓居民更了解、熱愛中山。
記者發現,社區報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黨建園地”,向黨員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美德善行人物榜”,報道社區好人、傳遞正能量;“人文中山”,用影像展現鳳城河畔的美麗風光;“健康課堂”,搜羅養生保健知識供居民學習。“沈昕說法”欄目由律師沈昕創辦,每當居民有法律方面的疑問,他總會第一時間幫忙支招。
“社區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報’搭建的不僅是便民服務平臺,更成為聯系群眾的‘連心橋’。”管亞莉說。社區不僅要不斷滿足居民物質需求,還要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精神滿足感,才能將社區真正打造成居民走得進、坐得住的“大家園”,實現“心有所寄”并“樂在其中”。
物管自治,老舊小區難題迎刃而解
中山社區有56幢居民樓、老房子多,下水道不通、屋頂滲漏等一直困擾著居民生活。
“由于沒有物業,居民遇到問題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社區。居民心里盼物管,可又怕物業收了錢不干活。”管亞莉通過上門走訪、征求民意,率先成立以黨員為主的物委會,確立了“居民自治+項目管理”的物管自治模式。
老小區有了管理的新路子,不僅保潔員由居民自主公開選聘,“便民維修服務隊”以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居民服務,就連物業費的收費標準也是居民商議決定、支出情況也都在各個樓道口公示。居民們從最初的不配合到漸漸理解、再到全力支持,小區的環境大變樣,物業費收繳率連續兩年達到100%,并連續兩年在海陵區小區物業管理評比中榮獲一等獎。社區居民李軍說,現在衛生有人打掃,下水道有人疏通、綠化有人維護,真的是既省心、又舒心。
資源整合,“十分鐘服務圈”圈進群眾“大需求”
老年人多,也是中山社區的特點。2800多戶中,離退休老年人家庭就有900多戶。管亞莉帶領社區一班人緊扣居民特別是老年人關注的“衣、食、住、行”民生需求,整合社區服務資源,精心打造集生活、醫療、文體、物管等為一體的“十分鐘便民服務圈”。
“便民服務圈”能給老百姓帶來什么?管亞莉告訴記者,瞄準“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社區成立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服務熱線,建立QQ服務群并印制《便民服務手冊》。居民只要一個電話,就能得到40多家商戶提供的出行、家政等6大類30多項服務。26家商戶推出“敬老卡”,凡60周歲以上老人憑卡到店消費,可享受餐飲、旅游、理發等打折優惠,最多可享6折優惠。
高齡空巢老人希望社區能辦個公共食堂,靠自身力量實在難以解決,社區便請求“外援”,選擇了口碑好的劉記排檔作為服務點。一葷、一素、一湯,民政部門還有助餐貼補;腿腳不方便的老人,社區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門,老人們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聚福食堂。聲樂、書畫、經典美文誦讀等公益課堂,吸引了周邊200多位老人參加。
管亞莉說,“十分鐘便民圈”看似幫的是小忙,但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還摘得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虞瑞元老人說,平常棉毛衫、褂褲的袖口、領口壞了,一出家門就能補好,而且外面要4.5元,老人憑卡只要3元。
(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