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米,一根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肉眼難辨。但在被稱為“工業之母”的模具行業,一微米,卻是一座衡量一個國家產業實力的“里程碑”。
這個神秘的“一微米世界”,對我國精密制造行業來說,曾經長期可望而不可及。一個叫陳亮的80后共產黨員,懷著“技能報國”的初心,一頭扎了進去。17年潛心淬煉匠藝,他肩扛使命,沖鋒,沖鋒,再沖鋒,在中國精密制造業邁向世界一流的征途上,豎起一面面熠熠生輝的紅色旗幟。
2007年,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一份易拉環模具的生產訂單擺在了公司加工中心組副班長陳亮的面前。小小易拉環看似簡單,內里卻大有乾坤:太松,會斷;太緊,拉起來費勁,還可能割傷人,玄機,就在拉環周圍的一圈刻痕。這條細細的刻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我國相關行業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山——制作易拉環模具的關鍵組件刻線刀,加工精度必須在3微米以內,而當時,國內最高只能達到5-8微米精度,眾多企業不得不以比黃金還貴的價格從國外進口。
面前只有一個易拉環模具樣品,沒有圖紙,加工工藝更是不得要領,陳亮的眉頭擰成了麻花。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他查遍國內外所有相關資料,帶領加工中心組的團隊反復鉆研、試驗。為了達到產品要求的精度,陳亮大膽進行技術革新,把高倍顯微鏡安在機床上,對刻線刀的生產過程進行微米級的檢測和監控,終于成功加工出高精度高品質的刻線刀。這種刻線刀,性能與國際一流產品相比毫不遜色,而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
“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易拉環的成功,讓中專畢業的陳亮找到了身為“匠人”的信心,也激起了他“技能報國”的雄心。
由清華大學承擔的高端柴油機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項目,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國家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在實驗室研發成功并申報專利后,工程化樣機的加工試驗精度卻遲遲達不到設計標準。2015年,清華大學研發團隊慕名找到微研公司尋求幫助。
國內空白,國際封鎖,前路不明,結果難料,陳亮卻毫不猶豫地第一個站了出來。“國家需要的時候,黨員不上,誰上?”話音未落,陳亮領著攻關小組一頭扎進了加工中心。找痛點,查堵點,連續幾天夜以繼日地工作,陳亮很快發現,問題就出在噴油嘴倒錐孔機床主軸機構關鍵部件的加工精度上,而這一次的精度要求,是1微米,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
“什么也難不住咱們共產黨人!”大嗓門喊出沖鋒號,陳亮領著團隊沖進了戰場。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接近1微米的極限,整整半年,他們終于拿出了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一舉替代進口。該設備獲得2016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累計產值已突破億元。
正是依托這項重大自主創新技術,今年以來,陳亮的團隊又與清華大學展開聯合攻關,開始研制用于國產大飛機發動機葉片的高端機電加工設備。每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陳亮都高興得恨不能“橫著走”:“咱們產業工人為國爭了光,真是驕傲啊!”
“橫著走”,聽起來是一句玩笑話,背后卻是這位大國工匠創新專研為國家的赤誠和攻堅克難“一微米”的專注。
1984年出生的陳亮來自宿遷農村,2002年中專畢業后進入無錫微研當了一名學徒工。剛工作那會兒,陳亮把車間里所有的工序都干了個遍,最后選擇了“黑、粗、重”的銑工。其間,他自學編程,鉆研數控加工的相關知識和技術。
粗加工銑工干到第五年的時候,陳亮得到了一個參與高精度定位銷工藝攻關的機會。高精度定位銷,是電視機上的一個核心部件,加工精度在2微米。此前,國內企業多使用傳統刀具粗加工,精度只能達到0.1毫米,也就是兩根頭發絲粗細,遠遠無法達到產品精度要求。陳亮經過反復觀察、思考,在機床上大膽革新,嘗試將精密砂輪和刀具組合使用。為了激勵自己,他用繩子把試驗破損的砂輪掛在脖子上。因為壓力大,頭發大把大把往下掉。
憑著這股子攻堅克難的勁頭,七天之后,陳亮不僅拿出了達標的產品,而且竟然把精度控制在了1微米。從此,他有了一個新的頭銜——“一微米大師”。
一次次“一微米”的歷練,伴隨著一件件被當作藝術品打磨的零件,陳亮潛心淬煉匠藝,逐漸從學徒工成長為技能大師。17年來,他及其團隊先后獲得22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榮獲省部級科技獎項4項。今年,他又獲評江蘇唯一的“全國最美職工”,在人民大會堂代表全國產業工人發言。七一前夕,陳亮被授予“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如今,在“微米世界”游刃有余的陳亮,不斷創新打磨技術的同時,也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新型技能人才的“傳、幫、帶”上。“工匠,技術突出為‘工’,傳承創新才是‘匠’。帶動和培養更多的90后、00后走上工匠之路,為中國民族工業躋身世界一流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刻牢記的使命。”陳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