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又興奮,深感責任重大!”淮安市淮安區漕運鎮中太村黨總支書記楊勇難掩激動,前不久,該村黨總支榮獲“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中太村探索“空心化”背景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集體經濟、提升農村治理水平的實踐路徑,十年間將一個曾經負債近50萬元、干群關系緊張、黨組織軟弱的渙散村,轉化為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集體年收入108萬元的富裕村。黨徽,在這里熠熠生輝;黨旗,在這里高高飄揚!
突出黨建引領激活紅色細胞
“今年麥子收成如何,銷往哪里,是否有困難?”七月中旬的一天,記者走進中太村,正逢村黨總支副書記沈建平到村民薛兆武家中走訪,筆記本上記錄著村民的所需所求,這是他當天走訪的第6戶村民。
“每周都至少來一趟,問問家里的情況,看看是否需要幫助。”薛兆武說,家里遇到困難,只要一個電話,不出十分鐘,就會有黨員干部來解決。
10年前的中太村,村兩委班子不和,黨組織軟弱渙散,干群關系緊張,矛盾突出,是出了名的經濟薄弱村。2009年,有著近20年黨齡的楊勇放棄在外經營多年的生意,帶著村民的期盼和黨組織的信任回村擔任村書記。他帶領全村黨員面對黨旗和群眾重溫入黨誓詞,以實際行動引領黨員踐行入黨誓言、積極作為。
新的村兩委班子上任后,一周內走遍所有的村民家,挨戶收集民意。2013年,中太村兩委決定對全村的低洼田進行改造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村黨總支副書記沈學武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楊書記不分白天黑夜,帶著我們一戶戶上門做工作,先后召開15次黨群議事會進行協調。”6個月后低洼田改造順利完工。隨后,群眾期待的綜合服務中心、健身廣場、道路硬化、村莊美化等工程陸續開建,中太村的面貌悄然變化。
2014年,中太村黨組織探索實踐出一套“三三三”融和黨建工作法——黨員干部以“每日早報到、每周家家到、有事馬上到”的“三到”凝聚民心;以“流動黨員牽手促學、新老黨員牽手共學、先進后進黨員牽手引學”的“三牽”壯大隊伍;以“黨員干部保潔服務隊、農忙服務隊、助學服務隊”的“三隊”促進和諧穩定。每位黨員干部的動力都得到激發,形成深入群眾、服務群眾的良好氛圍。
突出發展引航鼓足振興底氣
“如何知民情、解民憂、惠民生?楊勇書記工作室給我們黨員搭建了一個好載體。”工作室聘請8名退休老黨員、離任老干部擔任顧問,現年73歲的退休老黨員姜培民說。
2016年,中太村成立楊勇書記工作室,聯合區內優秀書記、周邊村居書記舉行“書記沙龍”,為推動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隨后,村黨總支創建“支部+電商”發展新模式,在淮安區打造“支部+電商”第一村。
“支部建在電商上,使得支部與電商銷售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支部幫我們建立銷售平臺、打通銷售渠道,并及時解決問題。到目前為止,共有316戶農戶加入合作聯社,電商銷售突破2400萬元,帶動1700多名村民就業。”該村電子網絡銷售聯社負責人趙年友說,通過網上銷售,去年村民戶均收入凈增3萬元。
在村兩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真情服務下,全村上下齊心協力,改造低洼田,發展特色經濟作物2080畝、高效漁業養殖2020畝;成立“月牙灣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發展農業觀光旅游事業;引進“0517小籠包”“羽多芬羽絨服飾”等企業……村集體經濟去年收入108萬元。
突出基層治理構建幸福村莊
“他上任沒多久就拿掉我的小組長職務,太不講情面了,竟然拿自家親戚開刀!”楊勇的堂叔,原是中太村二組組長,成為楊勇第一個調整的對象。上任伊始,楊勇對村干部隊伍進行“大換血”,讓那些不想干事、村民不信任的人下來。
拿自家堂叔開刀,是中太村兩委班子突出基層治理、增強作風建設的一個縮影。村兩委始終堅持將規矩挺在前面,出臺村務管理十項制度,明確群眾參與重大決策的流程,做到決策讓群眾參與,過程由群眾監督,徹底消除“做好事,群眾不支持”的現象。村里投入500余萬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整治河塘溝渠、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村民生活環境。建設558平方米的村級黨群服務中心,鋪設8公里長的村居中心路……一切按規矩辦,群眾沒有不擁護的。
“一個村,只要班子凝聚力強,黨員干部積極性調動起來,肯定能建設好。”隨同記者采訪的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前幾年區里一說起中太村就頭痛,這兩年提起中太村就豎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