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既是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以學促干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開門教育”要求、檢驗作風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省各級黨組織聚焦民生關切,一體推進學查改,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7.6萬余個。廣大黨員、干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研究問題、破解難題,使群眾真切感受到服務之變、作風之變,讓學習教育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更加可感可及。
傾聽群眾呼聲,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瞧!小崔不僅把我飲食起居照顧得妥妥當當,還帶著我做康復鍛煉,老伴和孩子都放心。”近日,在徐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二病區病房,醫療護理員崔敏正陪著75歲的張大爺做康復訓練。
不久前,張大爺因肺部疾病入院,但子女遠在外地無法陪護,徐州市中心醫院推行的免陪照護服務,為他解了燃眉之急。“我們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和‘一對多’團隊照護兩種模式。”崔敏介紹,為保障“一對多”服務質量,醫院還采用小組制管理,由護士牽頭與醫療護理員聯動,建立責任到人、全程跟蹤的照護體系。
學習教育過程中,徐州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創新推行并推廣“免陪照護”服務,目前全市共有24家醫療機構參與免陪照護服務,開放免陪照護服務病床3363張,累計惠及患者約3.88萬人。
作風建設成效如何,群眾的感受最真切。各級黨組織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真正把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落到實處。
近日,南京市民王悅出差返寧,發現一個可喜的變化——南京南站P2地下停車場升級網約車專區,不僅開辟獨立行車通道,電子大屏還能實時顯示入場車牌與對應泊位。
為緩解南京南站長期以來存在的“停車難、停車亂、找車難”等嚴重影響群眾出行體驗的問題,南京市交通運輸局推動指導相關企業通過升級改造P2、P5、P6、P7等4個停車場6個網約車候車點,開通“網約車精準車位實時推送”功能,升級開發“寧暢行”小程序等,提供路徑規劃、余位查詢等綜合性服務。網約車出場效率得到提升,精準回應司乘急難愁盼問題。
“以前孩子放假想參加活動,還要跑圖書館、博物館,我們一直盼望著在家門口就能參與實踐活動。”在啟東市北城區街道幸福二村社區一間活動室外,看著孩子們爭先恐后展示自己親手制作的藍印小花布,前來接孩子的耿女士很欣慰。
群眾盼的,就是黨員干部要干的。學習教育中,啟東市深入開展“走得勤、找得準、辦得好”活動,針對群眾集中反映的養老育幼形式單一等問題,創新實施“兒童友好+”民生實事項目,先后改造新建43個“口袋公園”、18個文體場館等,舉辦百余場實踐體驗活動,打造覆蓋城鄉、多元參與的兒童服務體系,實現服務精準化、供給多元化、關愛常態化。
變“被動等”為“主動送”,
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各級黨組織推動黨員干部轉作風,組織相關部門變“被動等”為“主動送”,查實情、謀實策,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9月2日下午,昆山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智勇以“企業辦事人”身份,全程體驗小餐飲排水許可現場辦證流程,對服務優化成效展開“回頭看”。“以此為基礎,我們還要繼續梳理高頻主體需求,推動‘一碼一表一承諾’向更多行業延伸,實現‘企業找服務’到‘服務找企業’的轉變。”體驗結束后,他談起打算。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蘇州市廣泛組織開展“換位跑一次”活動,推動黨員、干部以普通群眾和經營主體視角,現場看、具體辦、跟蹤問、閉環改,在換位思考中解決痛點堵點。截至7月底,蘇州市領導和各地各單位“一把手”帶頭開展“換位跑一次”活動312次,黨員干部參與活動12964人次,已解決問題9455個,提出建議12067條,精準破解一批難題。
“黨員上門幫辦,效率高!”最近,家住鎮江經開區王家新苑小區的謝大爺拿到了嶄新的不動產權證書,逢人就說這樁開心事。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聚焦困擾王家新苑小區數千居民的安置房“辦證難”問題,鎮江市不動產登記部門變“坐等上門”為“服務下沉”,與屬地政府、開發建設單位、物業服務單位等多方聯動,有效打通“確認安置對象身份”合同簽署、發票開具等堵點。截至今年8月,已開展“我陪群眾跑流程”活動50余次,為該小區老弱群體提供上門服務60余次,成功辦理產權證586戶。
“夏季是食品消費高峰期,前幾天我們急需6名裝卸工,‘速找活’小程序為我們匹配了5公里內有健康證的適崗人員,1天內全部招齊。”宿遷市波波猴食品有限公司食品主管許士威說。
為破解傳統零工找活“信息閉塞、權益難保障”等問題,宿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新上線“速找活”零工服務平臺,為全市用工主體和零工就業群體提供全天候、全流程的免費服務。上線3個月來,平臺訪問量達183425人次,發布崗位4500余條,達成用工意向8400余人次。“除了精準匹配崗位外,還提供免費培訓,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就業—提升—再就業’的服務。”宿遷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擔當作為中下真功,
在服務群眾中見實效
實踐證明,只有站穩群眾立場、把握群眾期盼,以黨員干部的主動擔當和積極作為,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學習教育才會見實效、得民心。
這個開學季,江蘇不少家長驚喜地發現,學校對校園食堂進行了線上“明廚亮灶”。據悉,全省1.3萬余所學校食堂、180余家校外供餐企業全部納入平臺管理,“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9%。
學習教育過程中,省教育廳把中小學“校園餐”專項整治納入領導班子學習教育查擺問題清單,推動全省“校園餐”管理實現系統性重構。省教育廳領導班子成員帶隊先后開展4輪集中督查和明察暗訪,聚焦重點環節深入841所中小學幼兒園、校外供餐企業、食材配送基地等排查問題6006個。指導各地教育部門聯合開展拉網排查,今年上半年各地共排查發現問題1.63萬個、已整改1.59萬個,整改完成率97.5%。
“過去家里根本不敢開窗。”王女士家住淮安化工園區附近,她告訴記者,園區化工企業生產中容易產生異味,有時會影響到她居住的小區,成了她和鄰居們的煩心事。
學習教育中,淮安市生態環境局將黨員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工作效能不高作為查改的突出問題,針對園區異味擾民問題專項制定整治提升行動方案,通過“面對面”溝通排查、“點對點”問題整改,推動環境治理提升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共治”轉型,有效提升群眾滿意度。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