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蘇州,除部分重點景區和博物館外,全市其他A級景區、文化場館取消實名預約;在浙江杭州,當地推出“輕松游”行李服務一件事改革,讓游客與行李“分頭行動”;在陜西西安,多家博物館延時開放,進一步滿足觀眾參觀需求……連日來,全國迎來暑期旅游高峰,面對飆升的溫度、擁擠的人群,各地從公眾關心關注的“關鍵小事”出發,紛紛出臺一系列服務措施,這些細微處的完善、小需求的滿足,處處傳遞著便民、惠民、利民的“民生溫度”?!?/span>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對“門難進、事難辦”,推動政務服務改革,“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成為現實;針對“藥難買、價格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病有良藥”觸手可及;聚焦“一老一小”壓力大、負擔重,不斷完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今日之神州大地,一項項改革舉措、一張張幸福笑臉,生動詮釋“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對接發展所需、回應基層所盼、順應民心所向,定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以“微改革”解決“大民生”。改革千頭萬緒、攻堅千難萬險,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字。在人民群眾眼中,何為改革?就是擁有更加廣闊的就業門路、享受更為貼心的社會服務、生活在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得到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這些群眾身邊的“點滴小事”,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頭等大事”。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新征程上,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新向往,必須堅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謀劃和推進改革,注重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找準改革切入點和突破口,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積極破除制約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改革向前,民生更暖。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人民是推進改革的強大力量。過往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的“土辦法”中、群眾的“金點子”里。只有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擁有更加堅實的底氣、更為強勁的動力。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撲下身子、邁開步子,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主動走進田間地頭、企業車間看看實際情況是什么、聽聽意見建議有什么、找找民生保障缺什么,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緊緊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同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務求實效,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建議、批評和監督,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當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促進派、實干家。
循大道,至萬里;秉初心,謀遠圖。新征程上,讓我們拿出“拼”的精神、保持“闖”的勁頭、砥礪“實”的作風,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奮斗在一起,把“說了”變成“做了”、“呼聲”變成“掌聲”,讓人民至上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不變的鮮明底色,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廣闊的美好前景。
(淮安市清江浦區委組織部 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