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街道)作為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和黨執政的基礎層級,處于“宏觀之末、微觀之首”,是連接國家治理與基層社會的關鍵紐帶。鄉街公務員作為黨的基層干部隊伍的核心力量,不僅是黨和國家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執行者,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治理中的實踐主體。近年來,連云港市構建鄉街公務員“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通過實施四大工程,推動基層公務員隊伍實現結構性重塑、能力性變革。
從“老少配”到“生力軍”,層次結構逐步優化。對鄉街實行應招盡招,編制使用率穩定在95%以上,規范執行5年服務期制度,控制違規借用行為,嚴防鄉街公務員無序“流失”。從“萬金油”到“專門家”,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連云港市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源頭,注重引進城建規劃、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緊缺專業人才,連續4年舉辦“菜單式”培訓班,積極搭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綜合治理等實踐平臺,極大提升了鄉街公務員素質能力。從“窮遠偏”到“香餑餑”,關愛政策得到更多傾斜。連云港市積極探索鄉街黨政正職群體的專項激勵,出臺鄉鎮黨政正職“三激勵”十條措施,注重獎勵選樹鄉街先進典型。從“獨木橋”到“雙通道”,成長路徑得到有效拓寬。近5年來,連云港市持續加大從鄉街公務員中選拔使用干部力度,41名鄉街黨政正職得到提拔重用;鄉街新提拔正科職干部106人、副科職干部371人,分別占縣以下機關提拔總數的40.2%和35.4%。
近年來,連云港市鄉街公務員隊伍建設發生較大變化,但“基層鋼筋”硬度不夠、韌勁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對此,必須要想辦法多為基層公務員鼓勁加油,堅持高位推動、系統施策,實施好“源頭、提質、淬煉、暖心”四項工程,努力鍛造地基中的優質鋼筋,確保我們黨執政大廈的根基始終堅如磐石。
“源頭工程”引流蓄源,建好干部人才“蓄水池”。突出源頭引進,支持有空編的鄉街機關“應招盡招”,將空編率控制在5%以內,著力解決鄉街工作人員人手不足、年齡老化、知識結構單一及部分鄉街空編率較高等問題。同時,采取向下掛職、選任調任等方式,推動市縣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到鄉街掛職鍛煉,為鄉村振興一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突出穩定隊伍。嚴格落實新錄用鄉街公務員5年服務期等制度,指導各縣區規范公務員調出本縣(區)把關口徑,嚴格資格條件和審批程序,強化機關事業單位借用人員管理,定期開展排查規范工作,對發現違規借用鄉街公務員的,及時予以清退。合理確定市級遴選轉任的規模和頻次,保障鄉街公務員隊伍穩定。
“提質工程”充電賦能,打造干部培養“練兵場”。強化教育培訓。突出抓好黨性教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教育引導鄉街公務員提高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持續開展“菜單式”培訓,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向鄉街一線公務員需求傾斜,強化個性定制、精準供給,同步探索“線下+線上”模式,提高培訓覆蓋面。圍繞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等專題,常態舉辦觀摩交流研討活動,幫助增強履職本領。強化系統培養。建立市縣組織部門和所屬鄉街各有側重、齊抓共管的協同培養機制,開展針對性差異化、全覆蓋跟蹤式培養。同時,依托“山海新鋒”三年培養行動,強化鄉街優秀青年公務員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推動與全市干部人才一體培養、協同發展。
“淬煉工程”激勵擔當,搭建年輕干部“成長鏈”。堅持使用是最好的培養。對政治素質好、工作表現突出,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生態環保、社會治理一線做出突出成績的,要提拔重用、晉升職級。注重用好“三激勵”十條措施,從政治、工作、感情三個維度發力,充分激發鄉街黨政正職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要經常性地與基層公務員開展談心談話、走訪調研,及時掌握工作、生活和思想動態。另外,需嚴格落實好“三個區分開來”,推進容錯糾錯工作,進一步完善擔當作為的保護機制,樹立“干部為事業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的鮮明導向。應持續深化澄清正名、嚴查嚴懲誣告陷害等工作,旗幟鮮明為擔當作為、不謀私利的鄉街公務員撐腰鼓勁。
“暖心工程”拴心留人,樹牢選人用人“風向標”。常態化職級晉升。督促指導各縣區優化調整職級晉升操作口徑,放寬鄉街公務員晉升年限要求,鄉街一至四級主任科員職級使用率在達到50%的基礎上穩步提高,持續擴大職級激勵的受益面。突破高職級使用,實質開展縣區管科級干部晉升三級調研員并常態實施。全方位關心關愛。積極實施“安居工程”,按照“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簡潔實用”的要求分步推進,扎實做好鄉鎮和涉農街道公務員食宿條件改造提升工作,切實增強鄉街公務員幸福感和歸屬感。此外,應指導縣區常態化開展鄉街公務員健康體檢,落實好健康休養、帶薪年休假制度。多渠道鼓勵激勵。推動年度評優向鄉街一線傾斜,將鄉街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比例提升至25%以上,縣區綜合考核第一等次提升至30%以上,連續兩年獲“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鄉鎮”提升至35%以上。同時,指導縣區、鄉街常態化開展及時獎勵工作。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推薦人選應多向鄉街傾斜。
(柴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