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紀委監委通報的不作為、慢作為的典型案例層出不窮。這些“慢半拍”的行為,不僅損害群眾切身利益,更侵蝕政府公信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干部作為直接關系政策落地成效與發展大局,唯有摒棄拖沓、懈怠之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積極作為,才能扛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先”一步未雨綢繆。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干事創業重在見微知著、謀定而動。譬如蘇州一批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邁出機關大門,成為網約車司機、快遞配送員、外賣騎手等,在車輪上感知城市脈動,在街巷間傾聽民生訴求,這種“換位體驗”就是對基層治理的“向前一步”。黨員干部須以草搖葉響知鹿過的敏銳,淬煉觀勢謀事的真本領,精準把握時與勢的辯證。善用系統觀念筑牢防線,以底線思維織密安全網,對潛在風險立體研判、對苗頭問題抓早抓小,方能化被動應對為主動破局,杜絕“驟雨臨塘急筑堰”的治理窘境。
“早”一點主動作為。主動擔當是打破“慢半拍”僵局的關鍵。北宋名臣范仲淹主政蘇州時,面對太湖流域水患頻發,未等朝廷詔令便率眾疏浚河道、筑堤護田,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將“被動賑災”轉為“主動治水”。而今個別干部卻陷入“躺平式”虛作為、“蝸牛式”慢執行的怪圈,致使政策在空轉中失效,機遇在觀望中流逝。新時代黨員干部要時刻懷揣“見不得群眾愁”的質樸情懷,牢記“民之所望,雖千萬難吾往矣”的使命擔當,勇挑“千鈞擔”,敢啃“硬骨頭”,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把難題解在百姓急需時。
“快”一拍狠抓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以“徙木立信”昭示令出必行的決心,特區建設者用“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詮釋改革精神,無不印證雷厲風行的執行力才是政策生命線。黨員干部既要保持“事不過夜”的緊迫感,又要練就“庖丁解牛”的精準度,更需完善“容錯糾錯”的保障網,讓“說了就算、定了就干”蔚然成風,真正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效。
(蘇州市吳江區江陵街道 路雯、蘇州市吳江區委組織部 劉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