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組織是保障。全國、全省組織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縣級黨委和政府是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縣級組織部門作為縣委重要職能部門,必須勇擔時代之責、當好開路先鋒,堅決貫徹黨委工作部署,統籌抓好基層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不斷凝聚基層黨建合力,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實現“平疇沃野、桃果飄香、林海綠都、灰瓦白墻、河清湖秀、陌上泗陽”的鄉村振興圖景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牢牢扛起抓鄉興村政治責任,聚力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切實以黨建引領鄉村發展,以發展鞏固執政根基。
學思想,繪好底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依托主題教育、主題黨日等載體,將集中教育與日常教育結合起來,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學深學透黨的創新理論,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指導組織工作實踐,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為鄉村振興奠定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
強堡壘,彰顯特色。緊抓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獲批2023年全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契機,加快編制試點行動計劃,通過擬定一套標準體系、打造一批標準樣板、形成一批特色品牌等,推動陣地提檔、隊伍提質、服務提效,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的主心骨,為全省的支部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泗陽樣板”。
優考核,檢驗成色。制定抓鄉興村職責清單,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高質量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黨建責任落實不力的鄉鎮和村居,進行直接督辦、直接幫帶。壓實“第一責任人”職責,將鄉村振興成效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的必述內容,確保黨建責任落實不變形不走樣。
全面激發鄉村振興紅色動能,聚力打造過硬隊伍。推動鄉村振興,黨員干部是關鍵。要不斷提升基層黨員干部綜合素質,搭建起干事創業和發揮作用的平臺,努力鍛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過硬隊伍。
抓好“頭雁”領飛。群雁高飛“頭雁”領,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扎根一線的“頂梁柱”、帶動一方的“領頭羊”、基層穩定的“守夜人”,是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牛鼻子”。嚴格落實村書記“縣鄉共管”制度,結合發展需要,定期組織村書記培訓提升,多方面增強履職能力。全面推行村書記專業化管理,執行專職“五級20檔”待遇體系,每年遴選一批優秀村書記進入事業編制,讓振興“頭雁”做事有勁頭、成長有奔頭。
抓好“雛雁”高飛。緊盯近期有人用、長期有梯隊的目標,嚴格落實村干部管理制度,加強村“兩委”班子干部職責分工、考核評比等方面的監督管理,規范基層“微權力”。實施“返鄉興村”千人計劃,深化“定制村干”培育工程,根據實際表現情況,及時由掛職轉任實職,對于特別優秀的,適時安排擔任村書記等重要崗位,推動更多的本土大學生扎根基層、服務基層。
抓好“群雁”齊飛。認真落實發展黨員“浚源”工程,突出發展黨員全鏈條監管,固化深化個人事項報告、村干部近親屬入黨報備等“五項制度”,嚴把黨員入口關。在強村富民、改革攻堅等任務中設立黨員先鋒崗,推動黨員亮身份、做表率,豐富聯系群眾、奉獻社會的內容和載體。分類開展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管理,強化黨內關愛,推動黨員引領好風尚、傳遞正能量。
緊緊圍繞富民增收中心任務,聚力壯大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村黨組織增強凝聚力號召力引領力的基礎,只有產業升級了、集體增收了,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服務群眾的腰桿才會更硬、底氣才會更足。
激發內生動力。持續開展“頭雁競飛·村村競賽”行動,縣鄉聯動搭建比武擂臺,根據村(社區)規模結構等特點,合理設置比拼賽道,推動村書記以比提能、以比促干。落實村干部待遇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掛鉤機制,對集體經濟發展有成效、村干部作出較大貢獻的,及時兌現物質激勵。
注重向外借力。聚焦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落實好“四包一”舉措,推動幫扶資源下沉,力爭年內村集體經濟收益40萬以下村清零。緊扣古黃河富民廊道建設契機,發揮支部牽頭示范作用,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著力打造綠色水美生態廊道、富民增收經濟廊道、城鄉一體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匯聚發展合力。打破“就村抓村”的傳統增收路徑,圍繞全縣產業布局,按照多村聯建、村企共建、結對合建等形式,搭建“黨建共富聯盟”,推動聯盟成員組織聯建、產業聯育、人才聯培、資源聯享、技術聯用、品牌聯創,助力村(社區)和企業在“產銷加”等方面深度合作,努力打造產業“全鏈條”、發展“一盤棋”的增收格局。
認真對照群眾滿意第一標尺,聚力創新善治路徑。緊盯鄉村治理格局的深刻變化,學好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符合地區實際的黨建治理新模式,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把組織建在群眾身邊。進一步深化新型農村社區“一委兩站五崗”組織架構,定崗定責定人,實現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著力構建黨組織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區治理體系。推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讓群眾有事來辦理、沒事來串門,不斷放大“紅磁場”效應。
讓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持續用好“小村說事日”“小村監事會”等載體,聚焦群眾訴求需求,堅持群眾問事、民主議事、定期評事,推動基層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最大限度吸引村民參與到鄉村治理各項事務中來,不斷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用典型引領帶動群眾。建立黨員志愿服務平急轉換機制,常態開展黨員“點亮”行動,深入挖掘黨員在服務發展、奉獻社會等方面的先進典型,以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干群向上向善、爭當先鋒,努力形成和諧善治的基層治理格局。
(泗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