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使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努力提升全市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科技創新取得累累碩果,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在科技助推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農牧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圍繞綠色種養殖高新技術、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等技術瓶頸,組織實施技術攻關,培育蒙清、草原御驢、燕谷坊、稼泰等一批本地企業和品牌,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16億元,年均下派科技特派員500人,創辦、領辦、協辦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專業協會達200多個。另外,通過科技特派員引進新品種、新技術1000多項,帶動服務區域的農戶年均增收達5000元。
乳產業始終引領全國,相關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新產品迭代更替、推陳出新,乳糖消減、脫鹽乳清粉、國內首個母乳數據庫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研制成功。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已具備世界一流乳業技術裝備和科研實力。伊利、蒙牛兩家龍頭企業建立多家海外研發中心,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
新能源領域,通過支持新產品研制和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已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電池組件→光伏電站”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在太陽能單晶硅、半導體單晶硅、太陽能光伏電站及光伏配套產業技術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呼和浩特市將建設全球領先的單晶硅棒生產基地,打造光伏產業的優勢競爭壁壘,成為具有全球優勢的太陽能硅晶體制造中心。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圍繞綠色發展的科技需求,持續指導和支持蒙草、和盛等本土企業,重點開展生態建設與修復相關技術的應用集成和示范,建成敕勒川草原、400萬畝大青山生態林等一批生態景觀示范項目。
生物制造業方面,依托國家火炬計劃生物發酵特色產業基地和重點生物技術企業,開展組織重大技術攻關,形成“玉米→淀粉→生物發酵制品→副產物→種植→玉米”較為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發酵“三廢”無害化處理、循環化關鍵技術、新型及高附加值產品研發都取得重大進展,產品涵蓋輔酶Q10、谷氨酸、黃原膠、阿莫西林、生物酶制劑、獸用藥、淀粉、液糖等,門類齊全,技術先進,市場占有率高。金宇公司口蹄疫疫苗產量達24億毫升,占全球總量1/3以上。賽科星擁有育種、繁殖生產的核心新技術和多項發明專利,并開創全球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先例。
在新材料、電子信息、大數據產業,晶環電子研發出全球最大450公斤級超大尺寸高品質泡生法藍寶石晶體,還將突破450kg-700kg多種規格藍寶石晶體的開發技術,解決目前藍寶石晶體在防彈和紅外窗口等特種應用中需求問題,填補國內空白。顯鴻科技成功研制出國密算法物聯網芯片“蒙芯”。智慧城市城市大腦項目強化數字賦能城市治理,力爭將呼和浩特市打造為全國新型智慧城市。
另外,隨著財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加大、創新體系的不斷健全,科技創新成果頻出。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擁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共195家,其中,擁有國家級高新區1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家、自治區級高新區2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6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共13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和自治區級眾創空間共41家,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星創天地”分別為11家和41家。全市累計擁有各級各類研發機構441個,成為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新引擎。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已入庫136家,占全區總數的三分之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41家,占全區總數的32%,數量均居全區首位。在高新技術支撐下,各項產業技術難題不斷突破,截至今年4月,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02件,為全區的3.13倍,區域創新活力持續提升。伴隨科技難題的研發和攻克,科技成果總量不斷增加。(記者 皇甫秀玲)